脊柱后凸Kypho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9:01:35
编码FA70.0

关键词

索引词Kyphosis、脊柱后凸、姿势性脊柱后凸、病因未明的脊柱后凸、原发性脊柱后凸、特发性脊柱后凸、病因明确的脊柱后凸、继发性脊柱后凸、神经源性脊柱后凸、松果体病性脊柱后凸、肌源性脊柱后凸、退行性脊柱后凸、表现为脊柱后凸的综合征、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感染后脊柱后凸、创伤后脊柱后凸、手术后脊柱后凸、平背综合征、平背、平背综合征,脊柱多部位、平背综合征,枕寰枢部、平背综合征,颈部、平背综合征,颈胸部、平背综合征,胸部、平背综合征,胸腰部、平背综合征,腰部、平背综合征,腰骶部、平背综合征,骶或骶尾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脊柱多部位、姿势性脊柱后凸,枕-寰枢部、姿势性脊柱后凸,颈部、姿势性脊柱后凸,颈胸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胸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胸腰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腰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腰骶部、姿势性脊柱后凸,骶或骶尾部
同义词postural kyphosis
缩写PK、后凸
别名脊柱向后弯曲

(M40.0/M40.2/Q76.4) 脊柱后凸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X线侧位片显示胸椎后凸角(Cobb法测量)≥50°,或颈椎/腰椎出现反常后凸(排除体位性误差)。
      • CT三维重建确认椎体结构性异常(楔形变≥15°、椎体分节不全或破坏性病变)。
  2.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因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背部隆起伴活动性疼痛(VAS≥4分),体位调整无法缓解。
      • 进行性姿势异常(头颈前倾、肩胛骨不对称)合并躯干前倾代偿。
    • 高危因素
      • 骨质疏松(T值≤-2.5)、强直性脊柱炎(HLA-B27阳性)或脊柱感染史。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影像学临界值(Cobb角40°-50°),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动态X线显示后凸进展(年增幅≥5°)。
      • 存在至少2项支持条件中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评估树

    ┌───────────────┐
    │ 初筛检查:站立位全脊柱X线 │
    └───────────────┘


    ┌─────────────────┐
    │ 可疑病例 → CT/MRI(评估椎体结构/脊髓压迫)│
    └─────────────────┘


    ┌───────────────────┐
    │ 病因鉴别 → 骨扫描(感染/肿瘤)/DEXA(骨密度)│
    └───────────────────┘

  2. 判断逻辑

    • X线Cobb角测量
      • 选择后凸顶椎上下各1-2个椎体作为测量节段,终板连线夹角≥50°为阳性。
      • 动态摄片(过伸位)角度改善<20%提示结构性畸形。
    • MRI T2加权像
      • 脊髓高信号提示受压水肿,需紧急手术减压。
    • 骨密度检测
      • T值≤-2.5支持骨质疏松性后凸,指导抗骨质疏松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骨代谢指标

    • 25-羟维生素D <20 ng/mL:提示维生素D缺乏,需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
    • β-CTX >600 pg/mL(绝经后女性):反映骨吸收亢进,指导双膦酸盐使用。
  2. 炎症标志物

    • HLA-B27阳性+CRP >10 mg/L:强烈提示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后凸,需生物制剂干预。
    • ESR >50 mm/h+结核菌素试验阳性:需排查结核性脊柱炎。
  3. 神经电生理

    •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 >10%:提示脊髓传导功能障碍,需手术干预。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影像学(X线/CT)定量评估,Cobb角≥50°为金标准。
  • 辅助检查需分层实施:X线初筛→高级影像明确病因→实验室指标指导个体化治疗。
  • 实验室异常需结合临床解读:骨代谢异常指向骨质疏松管理,炎症标志物升高提示免疫或感染性病因。

参考文献

  1. 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DSG)《脊柱后凸诊疗共识》
  2. 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3. ACR《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