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棘突吻合Kissing spine
编码FA72.1
关键词
索引词Kissing spine、脊椎棘突吻合、局限性特发性骨肥厚、Baastrup综合征、Baastrup病、脊椎棘突吻合,部位未特指、椎间骨关节病、背棘突骑跨、脊椎棘突吻合,枕寰枢部、脊椎棘突吻合,颈部、脊椎棘突吻合,颈胸部、脊椎棘突吻合,胸部、脊椎棘突吻合,胸腰部、脊椎棘突吻合,腰部、脊椎棘突吻合,腰骶部、脊椎棘突吻合,骶或骶尾部、脊椎棘突吻合,脊柱多部位
同义词kissing spine, site unspecified、osteoarthrosis interspinalis、overriding of dorsal spinous processes、localised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Baastrup syndrome、Baastrup disease
缩写KSP、ISD
别名吻合椎综合征、棘突撞击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7MS2 脊椎
XA1WL4第四胸椎棘突XA8AX7第一腰椎弓XA9A53第四腰椎XA28A7第五胸椎弓XA5W02齿突XA38A4第四腰椎棘突XA2W05第三颈椎XA7UP5第一胸椎弓XA62Y3第七胸椎体XA5886第五腰椎体XA8W16第六颈椎弓XA3G24第三腰椎弓XA2D62第十二胸椎棘突XA24X7第四颈椎弓XA91J0第十一胸椎体XA60Z0第六颈椎棘突XA59Y3第七胸椎XA9N69第九胸椎弓XA2VV9第二胸椎弓XA3RE9第四颈椎XA7CH7第四腰椎弓XA98R9第十一胸椎弓XA2GH9第二腰椎XA3PL7第八胸椎弓XA41U9第三胸椎棘突XA5SW1第九胸椎棘突XA3F93第一胸椎XA6T61第二胸椎棘突XA1R53第六胸椎棘突XA0C31第四胸椎XA7LF7第十胸椎弓XA5S79第六颈椎XA0AV7第十胸椎XA9641第五腰椎XA54G1第七胸椎弓XA2JV2第五腰椎弓XA45S2第六胸椎XA3GT0第四颈椎体XA0TL0第三腰椎体XA1Z15第三胸椎XA8NQ5第八胸椎XA1BS2第五颈椎体XA3291第一腰椎XA0449第五胸椎棘突XA1CQ7第七胸椎棘突XA7122第十胸椎棘突XA9Q12第六颈椎体XA7T69第十一胸椎XA3N97第三腰椎XA22W3第四胸椎弓XA8PH0第一胸椎体XA51V4第三颈椎弓XA2X21第九胸椎体XA69W5第十二胸椎XA5079第二腰椎体XA8W59第五胸椎体XA3PH5第五胸椎XA5JX9第八胸椎体XA2FY7第五颈椎棘突XA1401第十二胸体XA0KQ4第一颈椎后弓XA1AX4第一胸椎棘突XA9C12第五颈椎XA9E61第一腰椎体XA6E88胸椎XA8QS0第二胸椎XA2SM3第三胸椎弓XA92Q6第十一胸椎棘突XA34U8第七颈椎XA1JS3第七颈椎体XA4U01第一腰椎棘突XA35A0第三胸椎体XA9ZW8颈椎XA4V28尾骨XA14W3骶骨XA1PJ5第五颈椎弓XA4UV1第三颈椎体XA8CG0第三颈椎棘突XA0YY2第六胸椎体XA15N3第十二胸椎弓XA75V3第四颈椎棘突XA1304第一颈椎侧块XA29X2第六胸椎弓XA2XE8寰椎XA3J42第四胸椎体XA3E70第九胸椎XA6VP6第十胸椎体XA3Z42第二胸椎体XA1SD8第八胸椎棘突XA4PS3第五腰椎棘突XA52T1第二腰椎棘突XA91D7第七颈椎突起XA80X7第三腰椎棘突XA05M5第七颈椎弓XA0D60腰椎XA4145第四腰椎体XA24M1第二腰椎弓XA17N0枢椎脊椎棘突吻合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脊椎棘突吻合,又称Baastrup综合征或吻合椎综合征,是指相邻两个椎骨棘突之间由于间距减少而发生碰撞和摩擦的情况。这种异常接触通常导致局部炎症、疼痛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出现骨质增生。根据ICD-11编码FA72.1,此病被归类为椎骨疾患的一种,并且可以发生在脊柱的不同区域,包括颈椎、胸椎、腰椎乃至骶尾部。
病因学特征
-
解剖结构变化:
- 该病主要与脊柱生理弯曲改变相关,如腰椎过度前凸或骶骨水平位增加等,导致原本保持一定距离的棘突间间隙缩小,引发相互压迫。
- 椎间盘退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劳损,椎间盘高度下降,进一步缩短了棘突间的相对位置,促使两者更加靠近直至直接接触。
-
生物力学因素:
- 不良姿势习惯(例如长时间弯腰工作)、重体力劳动或者重复性的腰部屈伸动作均可能加速椎间盘磨损,间接促进脊椎棘突吻合的发展。
- 肥胖个体由于腹部重量增加,也可能加剧下腰段的负荷,促使棘突间距减小并产生接触。
-
病理生理机制:
- 当棘突频繁撞击时,会刺激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伴随有疼痛症状;同时,持续的压力还可能导致局部骨质增生形成“假关节”,从而加重病变。
- 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比如存在先天性棘突过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显著的外部诱因,也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病理机制
-
局部炎症反应:
- 随着棘突间反复撞击,受压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首先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若未得到有效缓解,则逐渐转为慢性的无菌性炎性过程。
- 炎症介质释放增多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修复能力减弱,最终影响到骨骼及软组织健康状态。
-
骨质变化:
- 持续的机械应力作用于棘突边缘部位,不仅造成局部骨密度升高形成硬化灶,而且可能诱发新骨生成(即骨赘),这进一步限制了正常活动范围,并增加了再次受伤的风险。
- 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这些新增加的骨性结构可能会压迫神经根或其他重要结构,引起相应节段的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最常见的主诉是位于背部正中线处的钝痛或刺痛感,尤其是在体位变换(如从坐立到站立)或进行某些特定动作时更为明显。
- 触诊时可在相应棘突水平发现明显的压痛点,有时还能触及到硬结样隆起物。
- 少数情况下,严重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翻身不便等运动功能受限的表现。
参考文献:《家庭医生在线》、《360doc个人图书馆》、《人人文库》等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