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或未知血吸虫种类的血吸虫病Unspecified Schistosomia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46:07
编码1F86.Z

关键词

索引词Schistosomiasis、未特指的或未知血吸虫种类的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蜗牛热、裂体吸虫病、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肉芽肿、肠血吸虫性脑肉芽肿、尿路血吸虫病引起的肉芽肿、血吸虫病引起的脑肉芽肿、脑血吸虫病肉芽肿、血吸虫性肉芽肿、血吸虫性脑脊髓炎、血吸虫引起的脑炎、血吸虫属引起的脊髓炎、血吸虫病伴皮肤受累、皮肤血吸虫病、副生殖器肉芽肿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皮炎、埃及血吸虫泪腺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不伴门脉高压、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血压、血吸虫病性脾纤维化、脾血吸虫病、肝脾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肾脏或输尿管病变
缩写未特指血吸虫病、未知种类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unspecifed
别名血吸虫病-未特指、血吸虫病-未知种类、未分类血吸虫病、Unclassified-schistosomiasis

未特指的或未知血吸虫种类的血吸虫病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病原学证据:粪便或尿液中检测到血吸虫典型卵(卵壳侧棘或端棘结构,但无法明确虫种)。
    • 组织病理学确诊:活检组织(如直肠黏膜、肝组织)中发现血吸虫卵并伴特征性肉芽肿病变。
  2. 必须条件

    • 流行病学暴露史:发病前4-12周有疫水接触史(如疫区农业劳作、游泳、捕鱼等)。
    • 典型临床表现:符合以下任意2项:
      • 急性期:发热(≥38.5℃)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尾蚴性皮炎/蜗牛热
      • 慢性期:腹痛腹泻(持续>6周)+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征象
  3. 支持条件

    • 免疫学阳性:血清抗血吸虫抗体(ELISA法)滴度≥1:320,或免疫印迹法阳性。
    • 影像学特征:超声显示门静脉周围纤维化("龟背样"回声)或CT见肝肠系膜静脉丛钙化。
    • 病理提示:粪便沉解孵化法见毛蚴活动(需排除其他吸虫感染)。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辅助检查体系
├─病原学检测
│ ├─粪便/尿液镜检(Kato-Katz法)
│ ├─直肠黏膜活检
│ └─毛蚴孵化试验
├─免疫学检测
│ ├─ELISA(总抗体)
│ ├─免疫印迹(虫卵抗原特异性抗体)
│ └─循环抗原检测(CCA/CAA)
├─影像学评估
│ ├─腹部超声(肝脾评估)
│ ├─CT/MRI(门脉系统)
│ └─胸部X线(急性期肺部浸润)
└─血液学分析
├─全血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
└─肝功能检测(ALT/AST/ALP)

判断逻辑

  1. 粪便镜检

    • 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为中度感染,≥400为重度感染。
    • 需连续3天采样以提高检出率(慢性期阳性率下降至50%-70%)。
  2. 免疫印迹法

    • 对虫卵抗原38-40kDa区带反应特异性达95%,可区分活动性感染与既往暴露。
  3. 腹部超声

    • 门静脉壁厚度>3mm伴网格状回声提示肝纤维化(特异性82%,敏感性76%)。
  4. 循环抗原检测

    • 尿液中CCA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敏感性80%,特异性90%),但无法区分虫种。

三、实验室参考值

检测项目 正常范围 异常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 0.5-5% 急性期>10%提示急性感染;慢性期持续>5%提示活动性虫卵沉积
血清IgE <100 IU/mL >300 IU/mL支持Th2型免疫激活,与虫卵负荷正相关
ALT/AST <40 U/L 持续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门脉周围炎症)
血小板计数 150-450×10⁹/L <100×10⁹/L提示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
尿CCA试纸条 阴性 阳性提示现症感染,但需排除类风湿因子干扰
超声门静脉直径 <13mm ≥13mm伴血流速度<15cm/s提示门脉高压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急性期优先检测:血清抗体(ELISA)+嗜酸粒细胞计数+粪便毛蚴孵化
  2. 慢性期重点评估:腹部超声门静脉改变+直肠活检+尿CCA检测
  3. 鉴别诊断:需排除肝片形吸虫病(粪检虫卵形态差异)、门脉性肝硬化(无疫水接触史)

参考文献

  1. WHO《血吸虫病防治指南》(2023版)
  2. 《Manson's Tropical Diseases》第24版
  3. 中华医学会《寄生虫病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