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皮肤或黏膜念珠菌病Unspecified Candidosis of skin or mucous membranes
编码1F23.1Z
关键词
索引词Candidosis of skin or mucous membranes、未特指的皮肤或黏膜念珠菌病、皮肤或黏膜念珠菌病、皮肤念珠菌病、鹅口疮、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
缩写黏膜念珠菌病、Candidiasis-Of-Skin-Or-Mucous-Membrane
别名真菌性皮肤病、口腔念珠菌病、白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病、Candida-Infection、Thrush
未特指的皮肤或黏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皮损刮片或黏膜拭子直接镜检(KOH湿片)观察到特征性假菌丝和芽生孢子(阳性率70%-80%)。
- 真菌培养分离出念珠菌属(白色念珠菌为主),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阳性率80%-90%)。
- 组织病理学检查:PAS染色显示表皮层内假菌丝和孢子浸润(深部感染时适用)。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皮损表现:
- 边界清晰的红斑伴卫星状丘疹/脓疱(皮肤皱褶处)
- 白色凝乳状假膜覆盖的黏膜红斑(口腔/生殖器)
- 特征性症状:
- 剧烈瘙痒(80%-90%病例)
- 烧灼感或疼痛(60%-80%病例)
- 典型皮损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2项典型皮损表现
- 1项特征性症状
-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银屑病、脂溢性皮炎)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炎症评估] A --> D[免疫状态评估] B --> B1[直接镜检-KOH湿片] B --> B2[真菌培养] B --> B3[组织病理] C --> C1[CRP] C --> C2[ESR] D --> D1[CD4+T细胞计数] D --> D2[血糖检测] D --> D3[HIV筛查]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KOH湿片阳性→初步支持诊断→需培养确认菌种
- 培养阴性但典型皮损→重复取样或加做组织病理
-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或ESR>20 mm/h→提示活动性炎症→需排查继发感染
- 免疫评估:
- CD4+<200/μL→提示免疫缺陷→需HIV筛查
- 空腹血糖>7 mmol/L→排查糖尿病诱发因素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直接镜检阳性:
- 假菌丝存在提示侵袭性感染(需抗真菌治疗)
- 仅见芽生孢子可能为定植(需结合临床表现)
-
真菌培养:
- 白色念珠菌→标准抗真菌治疗
- 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提示耐药可能→需药敏试验
-
炎症标志物异常:
- CRP显著升高(>50 mg/L)→警惕深部感染或败血症
- ESR持续升高→提示慢性炎症或合并自身免疫病
-
免疫指标异常:
- CD4+<200/μL→需启动HIV确诊检测
- 空腹血糖>7 mmol/L→需糖尿病筛查和血糖控制
-
组织病理:
- 表皮内假菌丝→确诊侵袭性感染
- 真皮层炎症浸润→提示感染深度和严重度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证据(镜检+培养),免疫抑制患者需加做组织病理。
- 检查优先级:免疫功能正常者以镜检为首选,免疫抑制者需全套评估(含HIV/血糖)。
- 关键鉴别:口腔损害需与扁平苔藈鉴别,生殖器损害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参考文献:
- IDSA《念珠菌病诊治指南》(2016)
- 中国《皮肤真菌病诊疗指南》(2020)
- Fitzpatrick《皮肤病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