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白喉Other specified Diphtheria
编码1C17.Y
关键词
索引词Diphtheria、其他特指的白喉、原发性眼白喉、假膜性白喉性结膜炎、白喉性结膜炎、白喉并发症、白喉性心肌病、白喉性心肌炎、白喉性肾小管坏死、白喉性膀胱炎、白喉引起的膀胱炎、白喉性腹膜炎、白喉性口炎、白喉性气管炎、白喉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白喉性多神经炎
别名白喉
其他特指的白喉(1C17.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病灶分泌物(如眼结膜、泌尿系统黏膜、神经系统组织)分离培养出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 PCR检测检出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tox基因)。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特征性假膜形成:
- 感染部位(如眼结膜、膀胱黏膜、神经组织)出现灰白色假膜,剥离后易出血。
- 典型临床表现:
- 特定部位症状(如眼部充血伴视力障碍、泌尿系统刺激征、神经系统麻痹)。
- 全身中毒症状:发热(≥38℃)伴乏力、心悸。
- 特征性假膜形成: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
- 未接种/未全程接种白喉疫苗,或接触白喉患者/携带者(阈值:发病前7天内)。
- 血清学证据:
- 抗白喉毒素抗体滴度≥0.1 IU/mL(保护阈值),或恢复期抗体4倍升高。
- 组织病理学:
- 假膜活检显示坏死组织、纤维蛋白渗出及革兰阳性棒状杆菌浸润。
- 流行病学史: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血清学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组织病理学]
B --> B1(病灶分泌物培养)
B --> B2(PCR毒力基因检测)
C --> C1(抗毒素抗体测定)
D --> D1(眼部超声)
D --> D2(泌尿系统超声)
D --> D3(神经电生理检查)
E --> E1(假膜活检)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培养阳性:直接确诊,但需排除类白喉杆菌污染(如无假膜则意义有限)。
- PCR阳性:特异性>95%,提示产毒菌株感染,是早期诊断金标准。
-
血清学检查:
- 抗体滴度<0.01 IU/mL:提示无免疫力,支持新近感染。
- 滴度0.01-0.1 IU/mL:需结合临床表现(可能为既往感染或疫苗效应)。
-
影像学检查:
- 眼部超声:发现结膜下假膜(厚度>1mm)可鉴别病毒性结膜炎。
- 泌尿系统超声:膀胱壁增厚(>5mm)伴假膜回声,排除细菌性膀胱炎。
-
组织病理学:
- 假膜活检见"栅栏状"排列的革兰阳性杆菌,是区别于其他坏死性炎症的关键。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测:
- 培养阳性:确诊感染,需立即启动抗毒素治疗。
- PCR tox基因阳性:提示产毒菌株,预后较差,需密切监测心脏并发症。
-
血清抗毒素抗体:
- <0.01 IU/mL:缺乏保护性免疫,感染风险极高(未接种疫苗者)。
- >0.1 IU/mL:通常可排除急性感染(除非免疫缺陷)。
-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提示全身中毒或心肌炎风险,需心电图监测。
- 肌钙蛋白I升高:>0.04 ng/mL预示白喉性心肌炎(死亡率达50%)。
-
尿常规:
- 脓尿+假膜脱落细胞:提示泌尿系统白喉,需与结核鉴别。
-
神经电生理: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 m/s:提示白喉性神经炎,需IVIG治疗。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路径:病原学检测(培养/PCR)阳性 + 特定部位假膜形成。
- 疑似病例处理:
- 满足"必须条件"但病原学阴性时:
- 血清抗体动态检测(间隔2周)
- 组织活检辅助诊断
- 紧急干预指征:
- 出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或神经系统麻痹时,无需等待培养结果,立即给予白喉抗毒素。
参考文献:
WHO《白喉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实用内科学》(第16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白喉诊疗专家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