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结节病Unspecified Sarcoidosis
编码4B20.Z
关键词
索引词Sarcoidosis、未特指的结节病、结节病、Besnier-Boeck-Schaumann病、Schaumann's 病或综合征、Boeck's 结节病、Hutchinson-Boeck 病或综合征、Boeck's 病、绍曼病或绍曼综合征、贝-伯-肖三氏病、哈钦森-伯克病病或综合征、伯克氏病、伯克肉样瘤
未特指的结节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活检组织(肺、淋巴结、皮肤等)中发现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
- 排除其他肉芽肿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铍病等)。
- 多器官受累证据:
- 至少两个器官系统存在符合结节病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特征(如肺+皮肤、肺+眼等)。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影像学表现:
- 胸部X线显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Ⅰ期)或肺实质浸润(Ⅱ期)。
- HRCT显示肺内微小结节(1-5mm)、淋巴管周围分布、磨玻璃影。
- 实验室指标异常:
-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34 U/ml(敏感性50%-70%)。
-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1000 U/ml(敏感性60%-80%)。
- 临床表现:
- 满足≥2项核心症状:不明原因发热(>2周)、干咳、眼葡萄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
- 典型影像学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影像学典型表现(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肺实质病变)。
- ≥2项实验室异常(SACE升高+sIL-2R升高)。
- 排除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结节病] --> B[影像学检查] A --> C[实验室筛查] A --> D[病理学确诊] B --> B1[胸部X线] B --> B2[HRCT] B --> B3[PET-CT] C --> C1[SACE] C --> C2[sIL-2R] C --> C3[血钙/尿钙] D --> D1[经支气管肺活检] D --> D2[淋巴结活检] D --> D3[皮肤活检] D --> D4[支气管肺泡灌洗] -
判断逻辑:
- 胸部X线/HRCT:
- 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是诊断锚点(阳性预测值>90%)。
- 微结节沿淋巴管分布(支气管血管束、胸膜下)提示活动期病变。
- PET-CT:
- SUVmax>3.5提示肉芽肿活动性,指导活检部位选择。
-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 CD4/CD8比值>3.5支持诊断(特异性80%),但阴性不排除。
- 病理活检:
- 优先选择易获取部位(纵隔淋巴结、皮肤皮损),肺活检阳性率>90%。
- 胸部X线/HRCT: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ACE升高(>34 U/ml):
- 意义:反映肉芽肿负荷,活动期敏感性60%-80%。
- 注意:5%患者可正常,肝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可假性升高。
-
sIL-2R升高(>1000 U/ml):
- 意义:T细胞活化标志,与疾病活动性正相关(优于ACE)。
- 处理:>1500 U/ml提示需启动免疫抑制治疗。
-
高钙血症/高尿钙:
- 意义:肉芽肿过度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发生率10%-20%)。
- 风险:肾结石、肾钙化,需限钙饮食+避光。
-
BAL淋巴细胞增多(>15%):
- 意义:肺泡炎症活动指标,CD4/CD8>3.5时特异性达95%。
-
肺功能异常:
- DLCO下降:早期敏感指标(<80%预计值提示肺实质受累)。
- 限制性通气障碍:VC<80%需警惕肺纤维化进展。
四、诊断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S[疑似病例] --> A{胸部X线/HRCT异常?} A -- 是 --> B[检测SACE/sIL-2R] A -- 否 --> E[排除诊断] B -- 异常 --> C[选择活检部位] B -- 正常 --> F[随访3个月] C --> D[病理证实肉芽肿] D -- 是 --> G[确诊] D -- 否 --> H[排除其他肉芽肿病]
总结:
- 确诊核心:组织学非干酪样肉芽肿 + 多器官受累 + 排除鉴别诊断。
- 关键辅助:HRCT淋巴管周围结节、SACE/sIL-2R联合检测、CD4/CD8比值。
- 避免误诊:需严格排除结核(PPD/γ干扰素释放试验)、真菌感染(G试验/GM试验)。
参考文献:
- ATS/ERS/WASOG联合声明 (2014)
- 《结节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
-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1st Ed.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6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