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食物超敏反应Other specified Food hypersensitivity
编码4A85.2Y
关键词
索引词Food hypersensitivity、其他特指的食物超敏反应
缩写食物-过敏、食品-过敏、食物-超敏-反应
别名食物-过敏-反应、特殊-食物-过敏、特指-食品-过敏、食物-不耐受、食物-敏感、食物-过敏症、食物-变态-反应
其他特指的食物超敏反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特异性免疫学证据:
- 食物特异性IgE阳性(血清学检测)且符合临床相关性(症状与食物摄入时间吻合)。
- 皮肤点刺试验阳性(风团直径≥3 mm且超过阴性对照)。
- 食物激发试验阳性(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再现典型症状)。
- 特异性免疫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进食后1-4小时内出现皮肤黏膜症状(荨麻疹、口腔肿胀)或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痛)。
- 迟发型反应(4-72小时)表现为慢性腹泻、湿疹或嗜酸性胃肠炎。
- 实验室支持证据: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00/μL。
- 血清总IgE水平>100 kU/L(成人)或年龄相关参考值上限的1.5倍。
- 典型临床表现:
-
排除标准:
- 排除I-IV型典型超敏反应(如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症、乳糜泻)。
- 排除感染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非免疫性食物不良反应。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必须条件"中任一项+典型临床表现。
- 高度可疑:满足所有支持条件+排除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行食物激发试验验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免疫学检测
├── 血清总IgE
├── 食物特异性IgE(sIgE)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皮肤试验
├── 皮肤点刺试验(SPT)
└── 斑贴试验(非IgE介导反应)
└── 功能评估
├── 食物激发试验(DBPCFC)
└── 内镜检查(胃镜/肠镜活检)
└── 影像学
└── 腹部CT(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 -
判断逻辑:
- 皮肤点刺试验:
- 阳性(风团≥3mm)提示IgE介导反应,阴性不能排除非IgE机制。
- 需结合病史,假阳性率约15%(如交叉反应性抗原)。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500/μL提示Th2型免疫激活,需排除寄生虫感染。
-
- 内镜活检:
- 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HPF)支持嗜酸性胃肠炎诊断。
- 食物激发试验:
- 金标准但存在风险,需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
- 皮肤点刺试验: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总IgE:
- 升高意义(>100 kU/L):提示过敏体质,但非特异性,需结合sIgE结果。
-
食物特异性IgE:
- 阳性阈值(>0.35 kU/L):
- 低水平(0.35-3.5 kU/L)可能为致敏但无临床症状。
- 高水平(>15 kU/L)与临床反应相关性达95%。
- 阳性阈值(>0.35 kU/L):
-
嗜酸性粒细胞:
- 外周血升高:
- 急性期反应:提示Th2免疫应答激活。
- 持续升高:需排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组织浸润(活检):
- 食管>15/HPF:嗜酸性食管炎特征。
- 胃/肠>20/HPF:支持嗜酸性胃肠病。
- 外周血升高:
-
补体检测(C3/C4):
- 降低:提示免疫复合物介导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可能)。
-
类胰蛋白酶:
- 急性期升高(>24 μg/L):提示肥大细胞活化,见于IgE介导的全身反应。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通过免疫学检测(sIgE/SPT)确认致敏状态,结合食物激发试验验证临床相关性。
- 鉴别重点:排除非免疫性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及器质性疾病。
- 实验室解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提供支持证据,但需动态监测并与临床表现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ICD-11临床指南(2023)
WAO《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立场声明》(2021)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嗜酸性胃肠病诊断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