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免疫缺陷综合征Neutrophil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编码4A00.00
关键词
索引词Neutrophil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中性粒细胞免疫缺陷综合征、Rac2缺乏
同义词Rac 2 deficiency
缩写中性粒细胞免疫缺陷、NID
别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异常、中性粒细胞功能不全
中性粒细胞颗粒形成或释放异常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基因检测:检出LYST(Chediak-Higashi综合征)、MYH9(May-Hegglin异常)等特异性基因突变。
- 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显示中性粒细胞颗粒融合(如巨大溶酶体)或次级颗粒缺失。
必须条件:
- 反复细菌/真菌感染:至少2次严重感染史(如肺炎、败血症),且感染灶无脓液形成。
-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外周血涂片见Döhle小体(May-Hegglin)、巨大嗜天青颗粒(Chediak-Higashi)等特征性改变。
支持条件:
- 家族遗传倾向:一级亲属中存在类似临床表现或基因突变携带者。
- 功能学证据:
- 趋化试验(Boyden小室)显示迁移率<50%正常值
- 杀菌活性测定(NBT还原试验)阳性率<10%
- 炎症标志物:CRP持续>20 mg/L且与感染程度不匹配。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分类:实验室检查
├─ 形态学检查(外周血涂片、电镜)
├─ 功能学评估(趋化试验、杀菌试验)
├─ 基因检测(Panel测序)
└─ 炎症标志物(CRP、ESR)
一级分类:影像学检查
└─ 感染灶评估(超声/CT/MRI)
判断逻辑:
- 外周血涂片:
- 发现≥10%中性粒细胞含直径>1.5μm的嗜天青颗粒 → 提示Chediak-Higashi综合征
- 见Döhle小体伴巨大血小板 → 指向May-Hegglin异常
- 趋化试验:
- 若fMLP诱导的迁移距离<30 μm(正常50-80 μm) → 提示颗粒释放障碍
- 基因检测:
- 先检测MYH9(外显子2-40)→ 阴性时扩展LYST、AP3B1等基因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基因突变:
- MYH9 p.R702X → 导致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9功能障碍,引发血小板减少伴白细胞包涵体
- LYST c.7543C>T → 引起溶酶体运输障碍,形成巨大颗粒
-
形态学异常:
- 电镜显示次级颗粒缺失 → 预示特定抗菌肽(如防御素)分泌不足
- 颗粒融合>5个/细胞 → 导致溶酶体酶释放延迟
-
功能试验阈值:
- 趋化指数<0.8(正常1.2-2.5) → 提示细胞骨架重组缺陷
- 杀菌率<30%(正常>90%)→ 需警惕革兰阴性菌败血症风险
-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伴正常PCT → 提示非典型感染或慢性炎症状态
四、诊断流程建议
- 初筛:感染史+血涂片 → 疑似病例
- 确诊:基因检测+功能试验 → 明确分型
- 鉴别:需排除获得性颗粒异常(如MDS、药物诱导)
参考文献: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0版)颗粒异常章节
- 欧洲免疫缺陷协会2023版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诊疗指南
- Clin Genet. 2022;101(3):321-335(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