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编码4A40
子码范围4A40.0 - 4A40.Z
关键词
索引词Lupus erythematosus
同义词LE - [lupus erythematosus]、LE[红斑狼疮]
缩写SLE、红斑狼疮
别名蝶形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红斑狼疮、慢性红斑狼疮、免疫性红斑狼疮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持续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4A44 血管炎
4A44.8血栓闭塞性血管炎4A44.A1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4.0髋部和肩部的假性多关节炎4A44.3单器官血管炎4A44.1主动脉弓综合征4A44.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Y其他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Z未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4结节性多动脉炎4A44.6Sneddon综合征4A44.92IgA血管炎4A44.2巨细胞动脉炎4A44.7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4A44.B0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A44.9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Y其他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Z未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0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4A44.Y其他特指的血管炎4A44.Z未特指的血管炎4A44.91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4A44.B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Y其他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Z未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A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4.A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和器官。这种疾病可以影响到皮肤、关节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包括心脏、肺、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根据其影响范围,红斑狼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皮肤型红斑狼疮(主要局限于皮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涉及多器官系统的广泛炎症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复杂多样,可从轻微的皮疹发展为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表明遗传背景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与红斑狼疮的风险增加相关。
-
环境触发因素:
- 感染(如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使用被认为是诱发或加重红斑狼疮的关键外部因素。
- 特别是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已知能够激活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并促进炎症反应,从而加剧病情。
-
激素水平变化:
- 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提示雌激素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病机制。青春期后女性发病率显著上升,妊娠期亦可见症状加重现象。
- 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被认为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身抗体的产生,进而导致或加剧红斑狼疮的发展。
-
免疫调节失衡:
- T细胞功能异常与B细胞过度活化共同作用下形成大量针对自身成分(如DNA、RNA及其复合物)的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是红斑狼疮病理过程的核心。
- 这些自身抗体通过不同机制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补体系统的激活,最终导致组织损伤。
病理机制
-
免疫复合物沉积:
- 循环中的抗核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结合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在小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及后续组织损伤。
-
补体系统激活:
- 自身抗体-抗原复合物的形成能有效激活补体级联反应,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加剧局部炎症状态并吸引更多的炎性细胞浸润。
-
细胞凋亡异常:
- 在红斑狼疮患者中观察到细胞凋亡速率加快但清除效率降低的现象,未被及时清除的凋亡细胞碎片可作为持续存在的自身抗原来源,刺激自身免疫应答。
- 在红斑狼疮患者中观察到细胞凋亡速率加快但清除效率降低的现象,未被及时清除的凋亡细胞碎片可作为持续存在的自身抗原来源,刺激自身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专业医学杂志中关于红斑狼疮的研究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