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T细胞或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DNA修复缺陷DNA repair defects other than combined T-cell or B-cell immunodeficiencies
编码4A01.31
关键词
索引词DNA repair defects other than combined T-cell or B-cell immunodeficiencies、不同于T细胞或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DNA修复缺陷、Nijmegen断裂综合征、AT VI[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变异型1]、NBS[Nijmegen断裂综合征]、智力正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小头畸形、免疫缺陷-小头畸形-染色体不稳定、小头畸形-免疫缺陷-淋巴网织瘤、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变异型1、Seemanova综合征2型、柏林断裂综合征、Nijmegen断裂综合征样疾患、小头畸形或染色体不稳定不伴免疫缺陷、NBS样疾患、NBSLD[Nijmegen断裂综合征样疾患]、Bloom综合征、Bloom-Torre-Machacek综合征、Bloom Machacek综合征、面部红斑侏儒综合征、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及生长障碍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Louis-Bar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样疾患、ATLD[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样疾患]
缩写NBS、ATVI、NBSLD、ATLD
别名DNA修复缺陷、Nijmegen断裂综合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变异型1、小头畸形-免疫缺陷-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Seemanova综合症2型、Bloom综合症、面部红斑侏儒综合症、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及生长障碍综合症
不同于T细胞或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DNA修复缺陷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不同于T细胞或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DNA修复缺陷,属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PIDD)的一种,这类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DNA损伤修复机制障碍,从而引发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免疫系统。这类缺陷不仅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存活,而且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肿瘤易感性增加等问题。在ICD-11中,该类目编码为4A01.31,涵盖一系列具有DNA修复缺陷但主要表现并非典型的T细胞或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遗传性疾病。
病因学特征
-
基因突变与DNA修复途径受损:
- 本类目下的疾病多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这些基因负责编码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过程的关键蛋白。如Nijmegen断裂综合征(NBS)相关的NBN基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涉及的ATM基因等。
- 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丧失或减弱,进而干扰了正常的DNA修复机制,特别是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HR)两种重要途径。这使得细胞对电离辐射和其他致畸因素更为敏感,并增加了染色体不稳定性和癌症风险。
-
免疫功能异常:
- 尽管这些疾病不以典型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但仍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T细胞亚群减少、B细胞成熟障碍以及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 由于缺乏有效的DNA修复能力,淋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积累大量不可逆的DNA损伤,最终导致其过早凋亡或功能失常,从而削弱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
非免疫系统影响:
- 许多此类病症还伴有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T)、小头畸形、发育迟缓及特殊面容等。这些症状反映了DNA修复缺陷对全身多器官发育的影响。
病理机制
-
DNA损伤累积与细胞死亡:
- 长期存在的DNA修复障碍导致细胞内DNA损伤不断积累,特别是在快速增殖的组织中更为明显。
- 损伤若无法得到及时修复,则会触发细胞周期检查点反应,诱导细胞停滞于G1/S或G2/M阶段,严重时将启动凋亡程序以防止潜在致癌突变的传递。
-
免疫耐受破坏与自身免疫倾向:
- DNA修复缺陷可能影响胸腺中的阳性选择过程,造成部分自反应性T细胞逃逸至外周血循环,增加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 同时,持续存在的低度炎症状态也可能促进慢性组织损伤及纤维化形成。
临床表现
-
免疫相关症状:
- 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部位,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 自身免疫现象: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非免疫系统症状:
- 发育迟缓:生长激素缺乏导致身高体重低于正常标准。
- 神经系统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
- 特殊面容及其他先天畸形:部分患者可见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外观改变。
参考文献:《医学免疫学》第十六章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课件;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免疫缺陷病概述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