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of pelvic peritoneum
编码GA10.C2
关键词
索引词Endometriosis of pelvic peritoneum、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
同义词endometriosis of pelvic peritoneum
缩写盆腔EM、PEM
别名盆腔腹膜异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盆腔内膜异位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相对关系
--表浅--深部临床表现
--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关联情况
--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体征或临床所见 累及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或体征
ME10.1未特指的黄疸MD91嗳气ME04腹水ME04.Y其他特指的腹水ME04.Z未特指的腹水ME10与肝胆系统有关的异常ME05.1腹泻ME08胃肠胀气及有关情况ME10.01脾大,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D81腹部或盆腔痛ME09里急后重--与下消化道或腹部有关的症状ME0Y其他特指的与下消化道或腹部有关的症状ME10.0肝大或脾大MD95烧心ME05大便习惯改变ME05.Y其他特指的大便习惯改变ME05.Z其他和未特指的大便习惯改变ME07.2排便紧迫感MD81.4其他和未特指的腹痛MD82腹内或盆腔肿胀、肿块或隆起ME04.0腹腔积液MD81.1局限性腹痛MD81.1Z未特指的局限性腹痛MD81.10局限性上腹痛ME03.1肠鸣音消失MD94口臭ME0A可见性蠕动ME06不明原因的慢性肠炎MD81.12局限性下腹部其他部位疼痛ME0B排便问题,其他方面未特指--与上消化道有关的症状MD9Y其他特指的与上消化道有关的症状MD81.3急腹症ME02腹强直MD81.2全腹痛MD80.1口腔、舌或唇的症状或主诉MD90.1呕吐ME1Y其他特指的累及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或体征MD80口颌面复合体的症状或体征MD80.Y其他特指的口颌面复合体的症状或体征ME03肠鸣音异常ME03.Z未特指的肠鸣音异常ME05.0便秘MD81.11盆腔或会阴痛MD81.0腹部压痛ME07.1排便不尽ME07.0大便涂片MD90.0恶心MD90恶心或呕吐ME10.00肝大,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07大便失禁ME07.Y其他特指的大便失禁ME07.Z未特指的大便失禁ME03.0肠鸣音亢进MD92消化不良ME01腹胀ME00腹腔间隔室综合征ME10.02肝大伴脾大MD93吞咽困难MD80.0牙齿或牙龈的症状或主诉 消化系统的临床所见
ME24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0.4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免疫学异常所见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0.0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酶水平异常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0.6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细胞学异常所见ME20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临床所见ME20.Y其他特指的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临床所见ME20.Z未特指的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临床所见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0.2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中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的水平异常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1肝或胆道诊断性影像检查的临床所见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3消化系统功能检查的结果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0.1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激素水平异常ME20.5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微生物学异常所见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2消化道诊断性影像检查的临床所见ME2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所见ME20.3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中以非药物性物质为主的水平异常ME20.7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组织学异常所见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特发性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并出现在脏层或壁层盆腔腹膜表面下。这类病变在外观上表现为黑褐色或浅橘红色。该疾病可能源于Müllerian管(中肾管)残留的残余组织分化异常,或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片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腹腔所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痛经、性交疼痛、非经期盆腔疼痛、不孕以及月经异常等症状,但也有无症状的情况存在。
病因学特征
-
解剖学与发育因素:
- 由胚胎时期残留的Müllerian管组织异常分化发展而来,这些结构未能完全退化而保留下来,成为异位病灶的基础。
- 子宫内膜细胞随月经血逆流入腹腔,通过粘附-侵袭过程定植于盆腔腹膜,并在激素调控下呈现周期性改变。
-
免疫机制:
- 患者存在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导致对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清除能力下降。
- 局部免疫微环境失衡促进异位内膜细胞的存活和血管生成。
-
遗传倾向:
- 遗传背景影响疾病易感性,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加3-5倍。
- 特定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调控炎症反应和激素代谢通路。
-
其他潜在诱因:
- 医源性因素如宫腔操作可能增加内膜细胞腹腔种植风险。
- 雌激素优势状态可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
病理机制
-
炎症反应:
- 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诱导巨噬细胞浸润,产生大量炎症因子(IL-6、TNF-α等)。
- 反复出血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
-
神经血管机制:
- 病灶分泌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纤维新生,与疼痛症状密切相关。
- 新生血管形成维持异位病灶的血液供应和持续生长。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痛经:进行性加重的继发性痛经,疼痛程度与病灶范围不完全相关。
- 性交痛:深部性交痛提示宫骶韧带或直肠阴道隔受累。
- 慢性盆腔疼痛:60-80%患者出现非周期性下腹痛。
- 不孕:30-50%患者合并不孕,与盆腔粘连和免疫微环境改变相关。
-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出现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
-
体征及相关表现:
- 双合诊可能触及宫骶韧带增粗、触痛结节。
- 严重粘连者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或排尿异常。
- 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可扪及附件区包块。
参考文献:基于《中华妇产科学》、《妇产科学》等相关权威教材内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