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of the gallbladder
编码GA10.C0
关键词
索引词Endometriosis of the gallbladder、胆囊子宫内膜异位症
缩写胆囊EM
别名胆囊子宫内膜异位、胆囊子宫内膜移位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相对关系
--表浅--深部关联情况
--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 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体征或临床所见
ME24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10.1未特指的黄疸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0.4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免疫学异常所见MD91嗳气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04腹水ME04.Y其他特指的腹水ME04.Z未特指的腹水ME10与肝胆系统有关的异常ME05.1腹泻ME20.0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酶水平异常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08胃肠胀气及有关情况ME10.01脾大,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D81腹部或盆腔痛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09里急后重ME20.6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细胞学异常所见ME20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临床所见ME20.Y其他特指的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临床所见ME20.Z未特指的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临床所见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0.2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中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的水平异常ME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体征或临床所见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与下消化道或腹部有关的症状ME0Y其他特指的与下消化道或腹部有关的症状ME10.0肝大或脾大MD95烧心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05大便习惯改变ME05.Y其他特指的大便习惯改变ME05.Z其他和未特指的大便习惯改变ME07.2排便紧迫感ME21肝或胆道诊断性影像检查的临床所见MD81.4其他和未特指的腹痛MD82腹内或盆腔肿胀、肿块或隆起ME04.0腹腔积液MD81.1局限性腹痛MD81.1Z未特指的局限性腹痛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D81.10局限性上腹痛ME03.1肠鸣音消失MD94口臭ME23消化系统功能检查的结果ME0A可见性蠕动ME06不明原因的慢性肠炎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D81.12局限性下腹部其他部位疼痛ME0B排便问题,其他方面未特指--与上消化道有关的症状MD9Y其他特指的与上消化道有关的症状MD81.3急腹症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02腹强直MD81.2全腹痛MD80.1口腔、舌或唇的症状或主诉MD90.1呕吐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累及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或体征ME1Y其他特指的累及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或体征MD80口颌面复合体的症状或体征MD80.Y其他特指的口颌面复合体的症状或体征ME03肠鸣音异常ME03.Z未特指的肠鸣音异常ME05.0便秘MD81.11盆腔或会阴痛MD81.0腹部压痛ME07.1排便不尽ME07.0大便涂片ME20.1消化器官或腹腔标本的激素水平异常MD90.0恶心ME20.5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微生物学异常所见MD90恶心或呕吐ME10.00肝大,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2消化道诊断性影像检查的临床所见--消化系统的临床所见ME2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所见ME07大便失禁ME07.Y其他特指的大便失禁ME07.Z未特指的大便失禁ME03.0肠鸣音亢进ME20.3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中以非药物性物质为主的水平异常MD92消化不良ME20.7消化器官和腹腔标本的组织学异常所见ME01腹胀ME00腹腔间隔室综合征ME10.02肝大伴脾大ME24.2消化系统梗阻MD93吞咽困难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D80.0牙齿或牙龈的症状或主诉MD80.0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胆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胆囊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类型,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胆囊壁或其他胆道系统中。这类病症属于消化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部分,其核心特征是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胆囊处形成病灶,并且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如出血、炎症等。
病因学特征
-
胚胎期细胞迁移理论:
- 该理论认为,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原始生殖细胞或上皮细胞未按正常路径迁移到子宫位置,而是滞留在腹腔其他部位,包括胆囊区域。这些细胞保留了对激素反应的能力,在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表现出类似子宫内膜的功能。
-
经血逆流播种机制:
- 另一种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月经期间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腹腔的子宫内膜碎片可以种植于腹膜及其他器官表面,其中极少数情况下可到达并附着在胆囊壁上。这需要考虑个体解剖结构异常或生理条件导致的易感性因素。
-
淋巴及血管传播途径:
- 有研究提出,子宫内膜细胞也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扩散至远处部位,例如肝脏、肺部乃至胆囊。这种远距离转移相对少见但并非不可能。
-
遗传易感性与免疫调节失衡:
- 遗传背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同时,机体免疫系统对于识别和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能力下降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病理机制
-
局部组织变化:
- 异位到胆囊壁上的子宫内膜组织随卵巢激素水平波动而周期性增生脱落,引起局部微小出血点及炎症反应。长期慢性刺激可导致纤维化甚至胆囊功能障碍。
-
症状产生原因:
- 当异位病灶位于胆囊黏膜层时,可能会干扰胆汁分泌与流动,造成右上腹部疼痛(类似于胆囊炎症状)。此外,由于病变范围较小且非典型,诊断往往存在困难,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MRI)及组织活检结果综合判断。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右上腹痛:特别是在月经前后加剧,性质多样,从钝痛到剧痛不等。
-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也较常见。
- 黄疸:若影响到胆管则可能出现黄疸现象,但较为罕见。
-
辅助检查发现:
- 超声波或CT扫描可见胆囊壁增厚或局灶性结节影;有时还需借助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以明确诊断。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依据,显示胆囊壁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成分。
参考文献:上述内容基于公开医学资料整理而成,具体案例分析及深入研究请参阅相关专业期刊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