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瞳孔传入系统疾患Other specified Disorders of the afferent pupillary system

更新时间:2025-06-18 16:20:40
编码9B00.Y

关键词

索引词Disorders of the afferent pupillary system、其他特指的瞳孔传入系统疾患
缩写APD、Afferent-Pupillary-Defect
别名瞳孔传入系统疾病、瞳孔传入功能异常

其他特指的瞳孔传入系统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瞳孔传入功能异常客观证据
      • 摆动闪光试验(Swinging Flashlight Test)显示明确的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阳性率≥90%。
      • 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显示P100波潜伏期延长≥10ms,或振幅降低≥30%(敏感性85%-95%)。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特征性临床表现
      • 单眼视力下降伴色觉障碍(红色饱和度降低)。
      • 无痛性视力减退(需排除急性视神经炎)。
      • 瞳孔对光反应与调节反射分离(光近反射分离)。
    • 影像学证据
      • MRI增强扫描显示视神经异常强化或中脑顶盖前区病变。
      • OCT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较对侧眼减少≥10μm(慢性期敏感性90%-95%)。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中至少1项(RAPD或VEP异常)。
      • 支持条件中至少2项(1项临床表现+1项影像学证据)。

二、辅助检查

  1. 功能评估检查

    • 动态瞳孔测量
      • 判断逻辑:量化瞳孔收缩速度与幅度,异常值(收缩速度<0.5mm/s,幅度<2mm)提示传入障碍。
    • 色觉测试(Farnsworth-Munsell 100 Hue)
      • 判断逻辑:红绿色轴错误评分>100分提示视神经病变相关色觉障碍。
  2. 影像学检查树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 RNFL厚度分析
    │ └─ 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评估
    ├─ 颅脑MRI(含视神经薄层扫描)
    │ ├─ 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
    │ └─ 增强扫描(视神经/中脑区)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 视盘毛细血管灌注评估
    └─ 血管渗漏检测

  3. 电生理检查关联逻辑

    • VEP异常需结合ERG(视网膜电流图)正常,可定位病变在视神经而非视网膜。
    • 多焦ERG异常提示视网膜内层病变,需重新评估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脑脊液检查

    • 寡克隆区带阳性:特异性>90%,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
    • IgG指数升高:>0.7支持慢性炎症过程。
  2. 血液检测

    • 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阳性提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 维生素B12水平:<200pg/ml可导致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3. 基因检测

    • OPA1基因突变:阳性提示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需排除先天性病例)。
  4. 炎症标志物

    • 血沉(ESR)>30mm/h+CRP>10mg/L:提示巨细胞动脉炎可能(需结合颞动脉活检)。

四、鉴别诊断要点

  1. 与传出性瞳孔障碍区分

    • 传入性障碍静息瞳孔对称,而传出性障碍(如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瞳孔散大且对光/近反射均消失。
  2. 病因鉴别流程

    • 急性起病(72小时内):优先排除视神经炎(MRI强化)、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水肿)。
    • 慢性进展(>3月):需排查压迫性病变(MRI)、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

参考文献

  1. 《中华眼科学》第3版(2021)视神经疾病章节
  2. 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2023修订版)
  3. 美国神经眼科学会(NANOS)《瞳孔异常诊疗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