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

更新时间:2025-06-18 10:58:39
编码9B10.0
子码范围9B10.00 - 9B10.0Z

关键词

索引词Age-related cataract
同义词Senile cataract、老年性白内障
缩写ARC
别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性晶状体混浊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CD-11: 9B10.0)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 早期表现为轻度视物模糊,随病程进展视力逐渐减退(高发,80%-95%)。
    • 核性白内障患者可能出现近视加重(“第二次视力”现象)(核性白内障患者中常见,约30%-50%)。
  2. 眩光与对比敏感度下降
    • 强光下或夜间驾驶时出现光晕、刺眼感(皮质性白内障常见,60%-80%)。
    • 对物体边界和灰度差异的分辨能力减弱(高发,70%-90%)。
  3. 色觉改变
    • 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核颜色加深(棕黄色或琥珀色),导致蓝色和紫色辨别困难(核性白内障中常见,40%-60%)。

非典型症状

  1. 单眼复视或多视
    • 皮质混浊不均匀导致光线折射异常(较少见,10%-20%)。
  2. 视野缺损
    • 混浊区域遮挡视野,表现为局部暗区(进展期后囊膜下白内障中常见,20%-3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晶状体混浊形态
    • 皮质性白内障:周边皮质楔形混浊,逐渐向中心扩展(占65%-70%)。
    • 核性白内障:胚胎核至老年核密度增加,颜色呈黄色至棕褐色(占25%-35%)。
    • 后囊膜下白内障:后囊膜下微细颗粒状混浊,伴多彩样闪辉现象(占5%)。
  2. 虹膜投影试验
    • 初发期阳性(混浊未累及全部皮质),成熟期转为阴性(特异性高)。

非典型体征

  1. 前房变浅
    • 膨胀期皮质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水肿导致前房深度减少(较少见,5%-10%,易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 晶状体核下沉
    • 过熟期晶状体核沉入玻璃体腔,伴囊膜皱缩(罕见,<5%)。

影像学与实验室特征

  1. 裂隙灯检查
    • 皮质性白内障可见楔形混浊及水裂;核性白内障显示核密度增高及颜色变化(诊断敏感性>95%)。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用于排除黄斑病变或视网膜脱离(后囊膜下白内障需联合检查)。
  3.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 评估晶状体位置及悬韧带状态(过熟期或并发症评估时使用)。

流行病学与病程特点

  • 发病率: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60%,80岁以上接近100%(《中华眼科杂志》)。
  • 进展速度:皮质性白内障从初发期到成熟期需数月至数年,核性进展缓慢。

参考文献

  1. 《中华眼科杂志》关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型与流行病学研究。
  2. 《眼科全书》对晶状体混浊病理机制的阐述。
  3. 世界卫生组织(WHO)白内障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

注:临床表现因分型及进展阶段而异,核性白内障以屈光指数改变为特征,后囊膜下白内障早期即可显著影响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