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Assault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corrosive substances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PE94

关键词

索引词Assault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corrosive substances、通过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被腐蚀性物质加害、被硫酸加害、通过暴露于苯酚或苯酚同系物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通过暴露于其他腐蚀性有机化合物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通过暴露于腐蚀性酸或类酸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通过暴露于氢氧化钠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通过暴露于氯漂白剂或相关配制剂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
同义词assault by corrosive substance、assault by vitriol
别名硫酸加害、氢氧化钠加害、苯酚加害、氯漂白剂加害、化学烧伤袭击、腐蚀物攻击

通过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从创面分泌物或可疑物质样本中鉴定出具体的腐蚀性化合物,如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性有机化合物。
    • 临床表现与暴露史:患者有明确的腐蚀性物质暴露史,并出现典型症状和体征。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剧烈疼痛:暴露部位立即出现剧烈的灼烧痛或刺痛感,常见于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等接触区域。
      • 红斑与水疱:皮肤接触后迅速出现红斑,并可能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形成水疱。
      • 视力下降:眼睛受累时,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畏光、流泪及异物感。
    • 非典型症状
      • 呼吸困难:吸入腐蚀性气体或蒸气可能导致气道炎症、水肿甚至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 吞咽困难:食道和咽喉受到损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吞咽疼痛及困难。
      • 全身不适: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尤其当大面积烧伤引发休克状态时更为明显。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病原学检测阳性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剧烈疼痛+红斑/水疱+视力下降)。
      • 明确的腐蚀性物质暴露史。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X线/CT扫描
      • 异常意义:用于评估吸入性损伤引起的肺部变化,如肺水肿、肺炎等。
      • 判断逻辑:发现肺部异常可进一步支持诊断,尤其是吸入性损伤。
  2. 内窥镜检查

    • 上消化道内镜
      • 异常意义:直接观察食道、胃部的损伤程度,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 判断逻辑:发现食道、胃部黏膜损伤可支持诊断,特别是口服摄入腐蚀性物质的情况。
  3. 临床鉴别检查

    • 关节活动度评估
      • 异常意义:由于瘢痕挛缩影响关节功能,尤其是在手部及面部。
      • 判断逻辑:评估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支持长期随访和康复治疗。
  4.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可疑物质接触史,增强诊断指向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化学成分分析
      • 异常意义:从创面分泌物或可疑物质样本中鉴定出具体的腐蚀性化合物,直接确诊。
      • 阳性率:约80%-90%。
  2. 血液检查

    • 电解质紊乱
      • 异常意义:重度烧伤患者可能出现血钾、钠水平异常。
      • 阳性率:约50%-70%。
    • 全血细胞计数
      • 异常意义: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 阳性率:约60%-80%。
    • C反应蛋白(CRP)
      • 异常意义:显著升高(>50 mg/L)提示严重炎症反应。
      • 阳性率:约70%-90%。
  3. 尿液检查

    • 尿常规
      • 异常意义:可能存在蛋白尿、血尿,提示肾脏损伤。
      • 阳性率:约30%-50%。
  4. 眼科检查

    • 裂隙灯检查
      • 异常意义:发现结膜充血、角膜混浊等眼部损伤。
      • 阳性率:约60%-80%。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原学证据(化学成分分析),结合典型症状及暴露史。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X线/CT扫描)和内窥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化学成分分析、电解质紊乱)。

权威依据:基于现有医学文献综合整理,未引用特定出版物名称。对于详细病理生理过程及处理原则,请参阅《临床医学概要》等相关专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