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暴露于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Assault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substances chiefly nonmedicinal as to source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17
子码范围PE90 - PE95

关键词

索引词Assault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substances chiefly nonmedicinal as to source
缩写T97、非药毒效
别名非医药品中毒、非药用化学品中毒、生活性中毒、环境因素中毒

通过暴露于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通过暴露于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进行加害,是指在故意伤害行为中,施害者利用非药物性质的化学、物理或其他类型的物质作为工具,造成受害者的健康损害。这种加害方式可导致急性或慢性疾病状态,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例如,腐蚀性物质可以立即引起皮肤和黏膜的严重损伤;而某些有机溶剂则可能因长期接触导致渐进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二、医学定义

此类加害事件涉及广泛范围内的有毒或刺激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酒精、有机溶剂、杀虫剂等。医学上关注的主要焦点在于识别特定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直接毒理作用以及继发性病理变化。基于ICD-11编码体系下相关条目(如PE90至PE95),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暴露史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三、病因:毒理学机制

  1. 直接毒性作用

    • 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摄入途径进入体内后,这些物质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与功能。
    • 强酸/碱类腐蚀剂可导致接触部位组织快速坏死。
    • 挥发性有机溶剂可通过血脑屏障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意识障碍或昏迷。
  2. 间接损伤效应

    • 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引起肝肾功能不全等累积性器官损害。
    • 部分物质具有明确致癌性,可增加恶性肿瘤发生风险。

四、病因: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1. 主要传播途径

    • 环境暴露:工作场所或家庭中不当储存或使用有害化学品。
    • 人为故意投放:通过污染食物、饮用水等介质实施攻击。
  2. 高危人群

    • 特定职业暴露者(如化工厂工人、农业从业者)。
    • 家庭暴力受害者因隐蔽性高而成为常见目标群体。
  3. 常见合并症

    • 呼吸系统损伤(如吸入性肺炎)、消化道穿孔(腐蚀物摄入)、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需多学科联合干预。

依据来源:根据上述搜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涉及中毒与有害效应编码规则、临床医学研究方法等内容。更详细的毒理学分析及案例报告建议参考专业书籍如《Casarett & Doull's Toxicology》及公共卫生机构指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