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族链球菌Streptococcus, group B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47
编码XN2M1
子码范围XN0KC - XN0KC

核心定义

病原学详细定义: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 学名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 亚型/变种: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分为10种血清型(Ⅰa、Ⅰb、Ⅱ至Ⅸ),其中Ⅰa、Ⅱ、Ⅲ、Ⅳ、Ⅴ为新生儿感染的主要血清型。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革兰氏染色:阳性,呈链状排列的球菌(2~8个菌体相连)。
    • 特殊结构:部分菌株具有荚膜多糖抗原,是其毒力因子之一;无鞭毛和芽孢。
  • 遗传物质:单股DNA基因组,编码多种毒力相关蛋白。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1. 母婴垂直传播:孕妇阴道或直肠定植菌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早期)。
    2. 环境接触:少数情况下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护理人员未严格消毒)。
  • 流行病学特点
    • 约10%-30%孕妇为无症状携带者。
    • 新生儿感染高发于出生后7天内(早发型)或7-90天(晚发型)。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
    • 新生儿:易感人群,尤其是早产儿。
    • 免疫抑制者:成人感染多见于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
  • 靶向组织
    • 新生儿:肺(肺炎)、血液(败血症)、脑膜(脑膜炎)。
    • 成人:尿路、血液、皮肤软组织等。
2. 感染过程
  • 黏附与入侵
    • 荚膜多糖抗原抑制吞噬作用,表面蛋白(如C5a肽酶)破坏宿主补体系统。
    • 黏附素(如Srr1、Srr2)介导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
  • 毒素与炎症反应
    • 分泌CAMP因子(增强β溶血)、胞壁肽聚糖等,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
3. 免疫逃逸
  • 荚膜抗原:阻碍吞噬细胞识别。
  • C5a肽酶:降解补体成分C5a,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新生儿感染
    • 早发型(≤7天):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死亡率约5%,后遗症风险高)。
    • 晚发型(7-90天):脑膜炎为主,可能遗留听力或神经发育障碍。
  • 成人感染
    • 尿路感染、菌血症、产后子宫内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培养:金标准,采集阴道/直肠拭子(孕35-37周筛查)或血液、脑脊液、分泌物进行需氧培养。
    • 快速检测
    • 核酸扩增试验(NAAT):直接检测GBS DNA。
    • 抗原检测:凝集试验或免疫层析法(如PCR检测CAMP因子)。
    • 血清学检测: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如针对荚膜多糖的IgG)。
3. 治疗与预防
  • 常见抗病原体药物
    • 首选方案:青霉素G(新生儿/孕妇)或氨苄西林。
    • 替代药物:头孢曲松(青霉素过敏者)、万古霉素(耐药菌株)。
  • 预防措施
    • 孕期筛查:孕35-37周进行阴道/直肠GBS筛查,阳性者分娩时静脉抗生素预防。
    • 新生儿护理:对高危新生儿(如母亲未接受预防治疗)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
  • 耐药数据
    • 全球范围内GBS对青霉素普遍敏感,但万古霉素耐药株罕见(<1%)。

四、参考文献

  1.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南
    •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Revised Guidelines"(2023)
    • 强调孕期筛查和抗生素预防的必要性。
  2. PubMed文献支持
    • "Virulence Regulation in Group B Streptococcus via LuxS-Related Quorum-Sensing Pathways"(PLoS ONE, 2020)
      解释LuxS蛋白在毒力调控中的作用。
    • "Epidemiology of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2016–2020"(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分析新生儿感染的流行病学趋势。
  3. 台湾检验标准手册
    • "乙型鏈球菌檢驗標準作業手冊(2022年版)"
      规范临床样本采集和实验室诊断流程。

总结

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和孕妇的重要病原体,其致病机制涉及荚膜抗原、毒素及免疫逃逸。通过规范的孕期筛查和抗生素预防,可显著降低母婴感染风险。临床诊断需结合培养与快速检测技术,治疗以青霉素为主,耐药性问题目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