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底Oral floor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37C7

核心定义

口腔底(Oral Floor)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口腔底位于口腔的下部,由下颌骨牙槽突的内侧和舌的下方构成,形成口腔的底壁。其前界为下颌中切牙区(约距离门齿1.5-2厘米处),后界延伸至第一磨牙区域(距离门齿约9-10厘米),两侧与下颌支内侧相连。
  • 重要毗邻
    • 上方:舌的根部及舌下腺。
    • 下方:下颌骨体部、舌骨舌肌、下颌舌骨肌群及颈部软组织。
    • 内侧: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点。
    • 外侧:与下颌牙槽突的内侧黏膜相接。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口腔底属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共同区域,是口腔结构的一部分。
  • 功能
    • 结构支持:形成口腔的底壁,维持口腔形态。
    • 吞咽与言语:通过肌肉协同运动辅助吞咽,并参与舌部运动以形成清晰的语音。
    • 保护作用:覆盖下颌骨及重要血管(如舌动脉)、神经(如舌神经)和淋巴管,防止外界损伤。
3. 组织结构
  • 表面:由复层扁平上皮黏膜覆盖,黏膜下层含疏松结缔组织(称为“舌下间隙”)。
  • 深层结构
    • 骨性基础:下颌骨体部的内侧面(牙槽突区域)。
    • 肌肉附着: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颏舌肌等舌骨肌群的附着点。
    • 腺体:舌下腺的导管(Wharton导管)开口于口腔底黏膜。
    • 血管与神经:舌动脉、舌静脉、舌神经及颌下神经节通过此区域。
4. 功能与作用
  • 功能扩展
    • 淋巴引流:口腔底的淋巴液主要引流至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
    • 感觉与运动:舌神经提供感觉支配,下颌舌骨肌等肌肉受舌下神经运动支配。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1. 感染:如Ludwig’s 厥张(双侧下颌下间隙感染),常因口腔底黏膜破损后细菌(如链球菌)扩散引起,表现为剧烈疼痛和呼吸困难。
    2. 囊肿与肿瘤
      • 黏液囊肿:因黏液腺导管阻塞形成,多位于口腔底前部。
      • 恶性肿瘤:口腔底鳞状细胞癌(常与吸烟、饮酒相关),早期表现为溃疡或硬结。
    3. 外伤:下颌骨骨折或口腔底撕裂伤(如车祸或咬伤)。
  • 治疗方法
    • 感染: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联合切开引流,严重时需气管切开。
    • 肿瘤:手术切除(如口腔底部分切除术)联合放化疗,需重建修复(如游离皮瓣移植)。
    • 外伤:清创缝合或下颌骨固定术。
  • 康复要点
    • 感染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 肿瘤术后需语言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6. 常见误区
  • 误区1:将“口腔底”与“口腔前庭”混淆。
    纠正:口腔底是口腔的底壁,而口腔前庭是唇颊黏膜与牙列之间的空间。
  • 误区2:认为口腔底仅由黏膜构成。
    纠正:其深层包含肌肉、骨性结构及重要血管神经,解剖复杂。

参考文献

  1. 《格氏解剖学》(第42版),Elsevier出版社,2022年。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整形外科学名词》(2020年修订版),提及口腔底与下颌骨的关联结构。
  3.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关于Ludwig’s 厥张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