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6ZV2

核心定义

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岩下窦位于颅中窝底部的颞骨岩部后缘,连接海绵窦的后下部与乙状窦(sigmoid sinus)。
  • 重要毗邻
    • 上方:与岩上窦(岩部上缘的硬脑膜窦)形成对称结构。
    • 内侧:邻近垂体柄(垂体与下丘脑的连接部)。
    • 外侧:贴近小脑幕的边缘。
    • 后方:靠近颈内动脉和舌咽神经(CN IX)、迷走神经(CN X)。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循环系统的静脉窦(dural sinuses)的一部分,是硬脑膜静脉窦网络的组成部分。
  • 功能
    • 引流路径:将海绵窦的血液引流至乙状窦,最终汇入颈内静脉系统。
    • 特殊作用:是垂体(腺垂体)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参与垂体激素的血液采样(如库欣病的诊断)。
3. 组织结构
  • 构成:由两层硬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形成,内壁覆盖内皮细胞,无瓣膜。
  • 形态:通常成对存在(左右各一),直径约3-5毫米,长度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
4. 功能与作用
  • 主要功能
    • 静脉回流:引流大脑后部(如小脑、脑干)、海绵窦及垂体的静脉血。
    • 激素运输:垂体分泌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通过岩下窦进入全身循环。
  • 辅助功能:在颅内压调节中起次要作用,协助维持静脉窦压力平衡。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静脉窦血栓:岩下窦血栓可导致局部静脉高压,引发头痛、视力障碍或脑神经麻痹(如动眼神经受压)。
    • 垂体疾病:垂体瘤或垂体卒中可能压迫岩下窦,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加重症状。
    • 库欣病:通过岩下窦采血测定激素水平(如ACTH),帮助定位微腺瘤。
  • 治疗方法
    • 抗凝治疗:用于岩下窦血栓的早期干预。
    • 介入治疗:经岩下窦置管进行垂体激素采样或局部药物注射。
    • 手术风险:岩下窦在经蝶窦手术中易受损,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出血或血栓。
  • 康复要点
    • 静脉窦血栓患者需长期抗凝,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 垂体功能减退者需激素替代治疗。
6. 常见误区
  • 与岩上窦混淆:岩下窦引流至乙状窦,而岩上窦引流至横窦,两者位置和路径不同。
  • 功能局限性:岩下窦并非脑脊液回流通道,仅参与静脉血回流。

参考文献

  1. 解剖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7)
  2. 哈维格斯特神经外科手术学(第6版):静脉窦解剖与手术相关章节。
  3. Radiology期刊:颅内静脉窦影像解剖研究(2020)。
  4.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岩下窦采血在库欣病诊断中的应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