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双表型白血病Acute biphenotypic leukaemia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H37U0

核心定义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综合解析


一、组织病理学详细特征

  1. 显微镜下核心表现

    • 骨髓或外周血中可见异常原始细胞,形态学特征介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之间。
    •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细腻,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或Auer小体(髓系特征),同时可能伴淋巴细胞样特征(如核仁明显)。
    •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比例通常>30%。
  2. 免疫组化特征

    • 核心标记
      • 同一白血病细胞群同时表达髓系(如CD13、CD33、CD117、MPO)和淋巴系(如CD19、CD7、CD3、CyCD3、TdT)抗原。
      • 需排除AML伴淋巴系抗原表达或ALL伴髓系抗原表达的可能。
    • 鉴别标准
      • 符合Catovsky或EGIL标准(如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积分≥2分)。
  3. 分子病理特征

    • 常见基因突变包括:
      • FLT3-ITD(与不良预后相关)、NPM1CEBPAKMT2A重排
      • 可能合并AML或ALL相关融合基因(如BCR-ABL1、PML-RARA)。
    • 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8、-7/7q-等不良预后标志。
  4. 鉴别诊断

    • AML伴淋巴系抗原表达:仅少数细胞表达淋巴系标记,且无双表型共表达。
    • ALL伴髓系抗原表达:如T-ALL伴CD33表达,需结合免疫表型积分系统区分。
    • 双系列型白血病:存在两个独立细胞群分别表达髓系和淋巴系抗原。

二、肿瘤性质

  1. 分类

    • 属于急性白血病的罕见亚型,占急性白血病的3%-20%,常归类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AL)”。
    • 分型标准:
      • Catovsky标准:髓系+淋巴系标记≥2分(如CD33+CD3=1+1=2分)。
      • EGIL标准:需双标记法证实共表达。
  2. 生物学行为

    • 病情进展迅速,侵袭性强。
    • 预后较AML或ALL差,中位生存期约6-18个月(化疗后),5年总生存率<30%。
    • 易复发,复发后治疗反应差。

三、分化、分期与分级

  1. 分化程度

    • 未分化型:原始细胞缺乏成熟特征,多表达干细胞标记(如CD34、CD123)。
    • 部分分化型:同时具备髓系和淋巴系分化特征,但未成熟。
  2. 分期

    • 无统一分期系统,通常按白血病常规分期(如Ann Arbor分期)评估浸润范围。
    • 需结合骨髓受累程度、器官浸润(肝、脾、中枢神经系统)及细胞遗传学风险分层。

四、进展风险评估

  1. 临床高危因素

    • 年龄>60岁、体能状态差(ECOG≥2)、白细胞计数>100×10⁹/L。
  2. 病理高危因素

    • 复杂核型、-7/7q-、+8、TP53突变、FLT3-ITD高变异等。
  3. 复发与转移风险

    • 首次缓解后2年内复发率高达60%-80%。
    • 常见转移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外器官(肝、脾、淋巴结)。

五、临床管理建议

  • 诊断:多学科团队协作(血液科、病理学、遗传学)。
  • 治疗策略:联合AML和ALL化疗方案(如Hyper-CVAD+大剂量化疗),结合靶向治疗(FLT3抑制剂)。
  • 预后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NGS或流式细胞术)。
  • 移植:缓解后尽早进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以改善预后。

总结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强的急性白血病亚型,其核心特征为髓系和淋巴系抗原的共表达。诊断需依赖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分析,预后较差,需个体化治疗及多学科协作以优化生存率。最新研究强调基因检测在指导靶向治疗和预后分层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Swerdlow SH,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5th ed., 2016.
  2. Kantarjian H, et al. Blood, 1990;76(1):1–10.
  3. Carbonell F, et al. Leukemia, 1996;10(11):1849–1856.
  4. Nomdedeu M, et al. Haematologica, 2003;88(12):131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