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Unspecified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3:53:04
编码DB96.1Z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未特指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黄色瘤胆汁性肝硬变、Charcot肝硬变、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Hanot肝硬变、Hanot-Rossle综合征、Hanot综合征、肥厚性胆汁性肝硬变、肥大性肝硬变、Mahon-Tannhauser综合征、单小叶性肝硬变、胆管周围性胆汁性肝硬变、Tannhauser-Magendantz综合征、Todd肝硬变、中毒性肝硬变、肥厚性肝硬化、肥大性肝硬化、单小叶性肝硬化、单叶肝硬变 [possible translation]、单叶肝硬变
别名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未特指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DB96.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AMA-M2亚型滴度≥1:40(间接免疫荧光法)
    • 生化胆汁淤积证据
      • 碱性磷酸酶(ALP)持续升高(≥1.5倍正常上限)超过6个月
      • 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显著升高(≥3倍正常上限)
  2. 支持条件(组织学依据)

    • 肝脏病理学特征
      • 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胆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 胆管消失现象(≥50%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缺失)
      • 肉芽肿形成(30-50%病例)
    • 影像学排除标准
      • MRCP/ERCP显示肝内外胆管无机械性梗阻
  3.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必须条件 + 组织学特征或影像学排除
    • 高度疑似:AMA阳性 + ALP升高(≥1.5倍)但无病理证据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 B1[AMA/AMA-M2] --> B2[ALP/GGT] --> B3[IgM/胆红素]

A --> C[影像学检查]
--> C1[腹部超声]
--> C2[MRCP]
--> C3[瞬时弹性成像]

A --> D[病理学检查]
--> D1[肝活检]
--> D2[胆管计数]

判断逻辑

  1. AMA检测

    • 阳性(≥1:40):强烈支持PBC诊断,需立即评估ALP
    • 阴性:需肝活检排除AMA阴性PBC变体
  2. 影像学检查

    • 超声:肝脏回声增强但胆管无扩张 → 支持PBC
    • MRCP:胆管树完整无狭窄 → 排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3. 肝活检

    • 胆管损伤评分≥3/4(Ludwig分期) → 确诊并评估纤维化程度
    • 胆管缺失率>50% → 提示疾病进展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AMA-M2 <1:40 ≥1:40为诊断核心指标,特异性>95%
ALP 40-129 U/L >193 U/L(1.5倍)提示胆汁淤积,>300 U/L需警惕疾病快速进展
GGT 9-85 U/L >255 U/L(3倍)特异性提示胆管损伤,治疗后下降>40%反映药物应答
总胆红素 3-21 μmol/L >34 μmol/L预示预后不良(Mayo风险评分关键参数)
IgM 0.4-2.3 g/L >3.0 g/L支持自身免疫机制,监测治疗应答
抗核抗体(ANA) 阴性 阳性(30%病例)提示重叠综合征可能,需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D>75 nmol/L 缺乏(<50 nmol/L)提示晚期胆汁淤积,需补充治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AMA阳性 + ALP持续升高为诊断基石,肝活检适用于不典型病例
  • 进展评估:胆红素>34 μmol/L或瞬时弹性成像>9.6 kPa提示需强化治疗
  • 治疗监测:治疗6个月后ALP下降>40%定义为生化应答(UDCA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

  1. AASLD《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实践指南》(2024)
  2. EASL《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3)
  3. 中华医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