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原因引起的食管溃疡,未特指的Unspecified Oesophageal ulcer due to external causes
编码DA25.3Z
关键词
索引词Oesophageal ulcer due to external causes、外部原因引起的食管溃疡,未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食管溃疡
缩写外部原因食管溃疡、外因食管溃疡、未特指食管溃疡
别名外部因素导致的食管溃疡、不明原因的外源性食管溃疡、外因性食管溃疡未特指、非特定外部因素引起的食管溃疡
外部原因引起的食管溃疡,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内镜直视下溃疡确认:
- 食管黏膜可见明确溃疡灶(黏膜缺损深度≥黏膜肌层),边缘不规则,底部覆有渗出物或坏死组织。
- 外部诱因证据链:
- 存在可追溯的化学物质摄入史(强酸/碱)、药物暴露史(NSAIDs)、放射治疗史、热损伤史或物理创伤史,且损伤时间与症状出现存在合理时序关联(通常≤72小时)。
- 内镜直视下溃疡确认:
-
支持条件(临床与辅助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胸骨后烧灼痛(吞咽时加剧) + 吞咽困难(固体食物为主) + 呕血/黑便(任一)。
- 影像学支持:
- 钡餐造影显示食管龛影(溃疡直接征象)或管腔狭窄(慢性期改变)。
- 排除性诊断:
- 活检病理排除恶性肿瘤、感染性食管炎(如真菌/病毒)、克罗恩病等原发性食管疾病。
- 典型症状组合: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内镜证据,需同时满足:
- 明确外部诱因 + 典型症状组合 + 钡餐造影显示龛影。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食管溃疡] --> B{首选检查}
B --> C[内镜检查+活检]
C --> D[确诊/鉴别诊断]
A --> E{替代或补充检查}
E --> F[钡餐造影]
E --> G[实验室筛查]
G --> H[全血细胞计数+炎症标志物]
F --> I[发现龛影/狭窄]
D --> J[制定治疗方案]
判断逻辑详解:
-
内镜检查(金标准):
- 操作优先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性期病变更易观察)。
- 结果解读:
- 溃疡位置(中下段食管多见)、大小(>5mm提示严重损伤)、深度(穿透黏膜肌层需警惕穿孔)。
- 活检必要性:从溃疡边缘取4-6块组织,分别送病理(排除肿瘤)和微生物培养(排除继发感染)。
-
钡餐造影(内镜禁忌时替代):
- 特征表现:
- 急性期:钡剂填充溃疡形成"龛影",周围黏膜水肿呈"环形透亮带"。
- 慢性期:管腔向心性狭窄,黏膜皱襞消失。
- 局限性:无法取活检,敏感度70%-85%。
- 特征表现:
-
实验室筛查(并发症评估):
- 核心组合:全血细胞计数(评估贫血) + CRP(评估炎症活动度)。
- 扩展检测:便潜血试验(活动性出血筛查) + 肝肾功能(NSAIDs肝毒性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全血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 意义:提示慢性失血,若24小时内Hb下降>20 g/L需警惕活动性出血。
- 处理:输血阈值设定为Hb<80 g/L。
- 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⁹/L):
- 意义:可能提示合并感染或化学性炎症反应。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
C反应蛋白(CRP):
- 显著升高(>50 mg/L):
- 意义:反映黏膜损伤严重度,>100 mg/L需警惕深溃疡或早期穿孔。
- 处理:加强抑酸治疗并重复内镜评估。
- 显著升高(>50 mg/L):
-
便潜血试验:
- 阳性:
- 意义:支持活动性出血,但需排除上/下消化道其他出血源。
- 处理:结合内镜结果决定是否介入止血。
- 阳性:
-
血清白蛋白:
- 降低(<35 g/L):
- 意义:长期进食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溃疡愈合。
- 处理:启动肠内营养支持。
- 降低(<35 g/L):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病史采集(诱因追溯) → 紧急内镜(确诊+活检) → 实验室评估并发症。
- 关键鉴别:
- 腐蚀性物质摄入:溃疡多位于食管狭窄段(如主动脉弓水平)。
- 放射性损伤:溃疡常发生在放疗靶区(中段食管),伴黏膜苍白脆性增加。
- 警惕征象:呕血+胸骨后撕裂样疼痛 → 立即排查穿孔(纵隔气肿征)。
参考文献:
- WHO ICD-11消化系统疾病分类(2023修订版)
- ACG《上消化道溃疡诊治指南》(2024)
- ESGE《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管理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