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粘连或小肠带伴梗阻Intestinal adhesions or bands of small intestine with obstruction
编码DA91.2
关键词
索引词Intestinal adhesions or bands of small intestine with obstruction、小肠粘连或小肠带伴梗阻、小肠术后梗阻
缩写小肠粘连梗阻、小肠带梗阻
别名小肠粘连症、小肠带状梗阻、小肠粘连性梗阻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回肠--空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小肠粘连或小肠带伴梗阻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小肠粘连或小肠带伴梗阻是指由于腹腔内异常粘连导致的小肠梗阻。这些异常粘连通常发生在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或者肠管与腹腔内其他脏器之间。当这种粘连形成索带或粘连带时,可以导致小肠的部分或完全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病因学特征
-
手术后粘连:
- 腹部手术是导致小肠粘连的主要原因,约占小肠梗阻病因的65%-75%。下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后特别容易发生粘连性小肠梗阻。上腹部手术后的粘连相对较少见。
- 粘连的形式多样,包括膜状粘连和索带状粘连。索带状粘连因具有较高张力更易造成机械性梗阻。
-
外伤:
- 腹部创伤后,腹腔内出血和炎症反应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粘连。
-
腹腔内炎症:
- 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等,可通过慢性炎症过程促进粘连形成。
- 急性腹膜炎(如消化道穿孔继发感染)愈合后常遗留广泛粘连。
-
先天性因素: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Ladd索带形成等发育异常。
病理机制
-
粘连形成过程:
- 手术创伤、炎症或缺血导致腹膜间皮细胞损伤,暴露基底膜并释放炎症介质。
- 纤维蛋白渗出形成临时基质,成纤维细胞浸润后逐渐机化为胶原纤维,最终形成致密粘连。
- 肠袢在粘连带形成的支点处发生扭转或成角,导致肠腔狭窄或闭塞。
-
梗阻类型:
- 不完全梗阻:肠腔部分狭窄,内容物尚能缓慢通过,症状呈间歇性。
- 完全梗阻:肠腔完全闭塞,伴随近端肠管进行性扩张,可能发展为肠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阵发性绞痛伴发作间期缓解,疼痛部位与梗阻平面相关
- 腹胀:梗阻平面越低腹胀越显著,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 呕吐:高位梗阻早期频繁呕吐胃内容物,低位梗阻后期出现粪性呕吐
- 排便异常:完全梗阻数小时后停止排气排便(但仍可能排出梗阻远端残存粪便)
- 腹部体征:触诊可有固定压痛,听诊肠鸣音亢进伴金属音或气过水声
参考文献:
- 《中国专家共识: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 《肠粘连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