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1.0
关键词
索引词Intussusception of small intestine、小肠套叠、回结肠套叠、肠套叠NOS
同义词ileocolic intussusception、intussusception NOS
缩写ISI
别名小儿肠套叠、儿童肠套叠、婴幼儿肠套叠、小肠内翻、小肠嵌套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回肠--空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小肠套叠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小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of the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1.0)是一种消化系统急症,其特征为一段小肠肠管及其系膜沿纵轴方向套入相邻的远端肠腔内。这种异常可导致肠梗阻及肠系膜血管受压,引发缺血性损伤。小肠套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尤其是4-10个月婴儿)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成人病例多与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相关。
病因学特征
-
感染因素:
-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肠道病毒)可能导致肠壁淋巴组织增生或局部水肿,形成套叠起始点。轮状病毒感染虽与儿童肠套叠相关,但随疫苗接种普及,其关联性已减弱。
-
生理结构异常:
- 小肠局部解剖异常(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重复畸形)或术后粘连可增加套叠风险。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肠蠕动节律失调(如交感-副交感失衡)可能导致肠段异常收缩,推动近端肠管套入远端。
-
慢性炎症性疾病:
- 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引起的肠壁纤维化或狭窄,可成为套叠的病理基础。
-
饮食因素:
- 婴幼儿辅食添加过早或食物成分刺激,可能诱发肠道蠕动紊乱。
-
器质性病变:
- 肠道息肉、肿瘤(如淋巴瘤)、Meckel憩室等占位性病变常作为“引导点”,促成套叠发生。
病理机制
-
机械性梗阻:
- 套入部肠管及系膜受压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引发肠壁水肿、渗出;随着套叠进展,动脉供血障碍可致缺血。
-
缺血坏死:
- 持续缺血导致肠黏膜坏死、脱落,严重者全层坏死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引发腹膜炎。
-
全身性并发症:
- 肠屏障破坏后细菌易位可致脓毒症,电解质紊乱及脱水常见于延迟诊治者。
临床表现
-
腹痛:
- 突发阵发性绞痛,婴幼儿表现为突发哭闹、蜷缩体位,间歇期可短暂缓解。
-
呕吐:
- 初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因完全性梗阻转为胆汁性呕吐。
-
腹部包块:
- 触诊可及腊肠样包块,位置取决于套叠部位(空肠-空肠型多位于左上腹,回肠-回肠型多见于中腹部)。
-
血便:
- 发病后6-12小时可能出现黏液血便(果酱样便更常见于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血便出现较晚或程度较轻)。
参考文献:未列出具体文献来源,但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医学网站和资料库中的内容。对于专业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请以官方发布的最新指南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