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血管性疾病Other specified 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duodenum

更新时间:2025-06-18 21:03:04
编码DA52.Y

关键词

索引词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duodenum、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血管性疾病、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系膜动脉综合征、十二指肠血管扩张症、十二指肠壁内出血、急性十二指肠缺血
缩写十二指肠血管病、十二指肠-血管性疾病
别名十二指肠血管问题、十二指肠-血管疾病

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血管性疾病 (DA52.Y)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增强CT/CTA显示十二指肠肠壁水肿增厚(厚度≥4mm),伴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25°(SMAS特征)。
      • 血管造影证实十二指肠区域血管狭窄/闭塞(如肠系膜动脉狭窄≥70%)、血栓形成或动静脉畸形。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餐后上腹痛持续≥1小时,伴呕吐胆汁样物或体重下降(3个月内下降≥10%)。
      • 消化道出血证据:黑便或粪隐血试验阳性,且排除其他出血源。
    • 实验室异常
      • D-二聚体≥500 μg/L(提示血栓风险)。
      • 血红蛋白男性<130 g/L,女性<120 g/L(慢性失血证据)。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典型临床表现(餐后痛+呕吐/体重下降)。
      • 内镜见十二指肠黏膜缺血性改变(苍白、糜烂)。
      • 排除胰腺癌、克罗恩病等其他器质性疾病。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一级检查
    ├─ 增强CT(含动脉期/静脉期)
    └─ CTA(肠系膜血管三维重建)
    └─ 二级检查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补充检查
    ├─ 腹部超声(检测肠壁厚度)
    └─ 上消化道钡餐("笔杆征"提示SMAS)

  2. 判断逻辑

    • 增强CT
      • 动脉期肠壁强化减弱提示缺血,静脉期延迟强化提示静脉回流障碍。
      • 肠系膜动脉夹角测量需在十二指肠水平横断面进行。
    • DSA
      • 发现血管狭窄时需测量狭窄段长度及远端侧支循环情况。
    • 钡餐检查
      • 十二指肠第三段"笔杆样"狭窄合并近端扩张是SMAS典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500 μg/L):提示微血栓形成可能,需警惕肠系膜静脉血栓。
    • 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80%):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需调整抗凝方案。
  2. 血液学指标

    • 网织红细胞升高(>2%):提示慢性失血代偿反应。
    • 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MCV<80 fL):支持缺铁性贫血诊断。
  3. 炎症指标

    • IL-6升高(>7 pg/mL):提示血管炎活动期可能,需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
  4. 肝功能

    • 白蛋白降低(<35 g/L):长期营养不良或蛋白丢失性肠病提示病情进展。

四、临床路径建议

  • 首诊检查组合:增强CT+粪隐血+D-二聚体
  • 鉴别诊断必查:CA19-9(排除胰腺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 动态监测指标:肠壁厚度(超声)、血红蛋白(每周1次)

参考文献
《胃肠病学》(第10版)血管源性消化道疾病章节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