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Other specified Allergic or dietetic colitis
编码DB33.2Y
关键词
索引词Allergic or dietetic colitis、其他特指的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食物过敏引起的变应性结肠炎、食物诱发速发型结肠超敏反应、嗜酸性结肠炎、变应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变应性直肠结肠炎、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缩写DB332Y
别名食物过敏性结肠炎、饮食性结肠炎、特指变应性结肠炎、特指过敏性结肠炎、特定食物引起的结肠炎、食物相关性结肠炎、食物诱导的结肠炎
其他特指的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DB33.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肠黏膜活检显示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HPF(高倍视野),且排除寄生虫感染、药物性结肠炎及炎症性肠病。
- 食物回避-激发试验阳性:严格回避可疑食物(如牛奶蛋白)后症状缓解,重新引入后症状复发(需在医生监测下进行)。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临床表现:
- 腹痛(下腹部为主)伴腹泻(水样便或血便)及黏液便;
- 婴幼儿需满足反复血便、喂养后哭闹等特异性表现。
- 内镜特征:结肠镜下见远端结肠黏膜红斑、水肿或糜烂(非溃疡性病变)。
- 排除其他病因:粪便培养、寄生虫检测及炎症标志物(如钙卫蛋白)排除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结肠炎。
- 典型临床表现: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过敏机制证据:
- IgE介导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阈值:≥0.35 kUA/L);
- 非IgE介导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5%(婴幼儿>8%)。
- 影像学支持:腹部超声显示结肠壁分层增厚(靶环征)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 喂养史:母乳喂养婴儿的母亲饮食含可疑致敏蛋白(如牛奶、鸡蛋)。
- 过敏机制证据: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金标准证据,需同时满足:
- 所有"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粪便检测] A --> C[血液检查] A --> D[影像学] B --> B1[便常规+潜血] B --> B2[粪便培养/寄生虫] C --> C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 C --> C2[CRP/ESR] C --> C3[特异性IgE] D --> D1[腹部超声] D --> D2[腹部CT] A --> E[内镜与活检] E --> E1[结肠镜检查] E --> E2[多点黏膜活检] A --> F[确诊试验] F --> F1[食物回避-激发试验] -
判断逻辑:
- 粪便检测:
- 便潜血阳性+无病原体 → 支持非感染性炎症;
- 白细胞阳性需警惕感染(需结合培养结果)。
-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5% → 提示过敏机制,但需排除寄生虫;
- CRP>10 mg/L → 反映炎症活动,但非特异性(需结合内镜)。
- 影像学:
- 超声显示"靶环征" → 提示肠壁水肿,支持急性炎症;
- CT见节段性结肠壁增厚 → 需鉴别缺血性肠病。
- 内镜与活检:
- 远端黏膜糜烂+近端正常 → 区别于溃疡性结肠炎;
- 活检嗜酸粒细胞≥20/HPF → 确诊核心依据(需取≥2个部位)。
- 食物回避-激发试验:
- 回避后症状缓解+激发后复发 → 确诊非IgE介导型。
- 粪便检测: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
- 嗜酸性粒细胞≥20/HPF:
- 意义:确诊变应性结肠炎,提示Th2型免疫激活;
- 处理:立即启动饮食回避(如深度水解配方奶粉)。
- 隐窝结构破坏:
- 意义:警惕炎症性肠病(需追加钙卫蛋白检测);
- 处理:转诊至胃肠专科进一步评估。
- 嗜酸性粒细胞≥20/HPF:
-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5%:
- 意义:支持IgE介导过敏(成人)或食物蛋白诱导性结肠炎(婴儿);
- 处理:行过敏原筛查并指导饮食回避。
- CRP>10 mg/L:
- 意义:反映黏膜炎症程度,>50 mg/L需排除并发感染;
- 处理:轻度升高可观察,显著升高需抗炎治疗。
- 嗜酸性粒细胞>5%:
-
过敏原检测:
- 血清特异性IgE≥0.35 kUA/L:
- 意义:证实IgE介导致敏,但需与临床症状关联;
- 处理:阳性食物需严格回避,阴性者排查非IgE机制。
- 皮肤点刺试验阳性:
- 意义:速发型过敏风险高,慎行食物激发试验;
- 处理:携带肾上腺素笔应急。
- 血清特异性IgE≥0.35 kUA/L:
-
粪便检测:
- 便潜血阳性+无病原体:
- 意义:黏膜糜烂或溃疡的直接证据;
- 处理:加强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 钙卫蛋白>50 μg/g:
- 意义:提示活动性炎症,>200 μg/g需内镜评估;
- 处理:指导治疗强度调整。
- 便潜血阳性+无病原体: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
- 症状(腹痛/血便)→ 排除感染 → 内镜活检(嗜酸粒细胞浸润)→ 确诊;
- 婴幼儿血便 → 母亲/婴儿饮食回避 → 症状缓解 → 临床诊断。
- 关键鉴别:
- IgE介导型:速发症状+过敏原检测阳性;
- 非IgE介导型:迟发症状+食物回避试验阳性。
- 治疗导向:
- 饮食回避为首选(>90%婴儿症状缓解);
- 顽固病例需评估嗜酸性胃肠病综合征。
参考文献:
- NASPGHAN《儿童食物过敏指南》(2022)
- ESPGHAN《婴幼儿胃肠道过敏诊断指南》
- 《胃肠病学》(第10版,2023)
- UptoDate临床数据库:嗜酸性结肠炎诊疗专题(202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