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铜相关性肝硬变Idiopathic copper-associated cirrhosis
编码DB93.21
关键词
索引词Idiopathic copper-associated cirrhosis、特发性铜相关性肝硬变、婴儿和儿童期非威尔逊肝铜中毒、Tyrolean婴儿肝硬变、提洛尔婴儿肝硬化、特发性铜中毒、印度儿童肝硬变
同义词Non-Wilsonian hepatic copper toxicosis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缩写ICC
别名提洛尔婴儿肝硬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特发性铜相关性肝硬变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特发性铜相关性肝硬变(Idiopathic copper-associated cirrhosis, ICC)是一种罕见的婴幼儿期起病的肝脏疾病,其特征为出生后数月至幼儿期(通常<3岁)迅速进展的肝硬化,导致肝功能不全。ICC的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周围纤维化、炎症浸润、肝细胞坏死、无脂肪变性、再生不良,以及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细胞内铜沉积。本病需与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鉴别,后者由ATP7B基因双等位突变引起,且常伴神经系统表现及Kayser-Fleischer环。
病因学特征
-
铜代谢异常机制:
- 铜过载:ICC患者存在肝脏铜异常蓄积,但其机制不同于威尔逊病。铜过载导致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生成,损伤肝细胞膜及线粒体功能,引发凋亡或坏死。
- 铜转运蛋白功能异常:目前未发现ICC与ATP7B基因突变相关,但部分研究提示可能存在其他铜转运相关蛋白(如COMMD1或ATOX1)的功能异常,导致肝细胞铜排泄障碍。
-
病理生理过程:
- 氧化应激:铜过载通过Fenton反应催化羟基自由基生成,破坏细胞大分子结构,直接导致肝细胞死亡。
- 炎症反应: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释放激活Kupffer细胞,募集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形成恶性炎症循环。
- 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在TGF-β等因子刺激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过量分泌I型和III型胶原,形成桥接纤维化。
病理机制
-
肝脏结构改变:
- 细胞周围纤维化:铜沉积区域可见纤细的纤维束包绕肝细胞,呈"鸡爪样"延伸,最终形成宽大纤维间隔。
- 炎症浸润:门管区以CD8+ 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伴少量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 肝细胞坏死:表现为点状或桥接坏死,坏死区可见Mallory-Denk小体及嗜酸性小体。
- 无脂肪变性:与酒精性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不同,ICC肝细胞无显著脂滴蓄积。
- 再生不良:肝板结构紊乱,双核肝细胞比例显著减少,提示再生能力受损。
-
铜沉积:
- 组织化学染色:罗丹宁染色显示铜主要沉积于门管区周围肝细胞的溶酶体中,胆管上皮细胞无显著沉积(此点区别于Wilson病)。
- 铜定量分析:肝组织铜浓度通常>250 μg/g干重(正常<50 μg/g),但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多正常或轻度降低,尿铜排泄量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肝功能不全:进行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凝血功能障碍(INR延长)、低白蛋白血症及维生素K无反应性凝血异常。
- 病程特点:起病隐匿,多数在6-24月龄出现症状,从首次肝功异常到肝硬化失代偿平均进展时间为8-12个月。
- 并发症:门脉高压表现为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肺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罕见。
参考文献:《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等权威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