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北美印第安儿童肝硬变Hereditary North American Indian childhood cirrhosis
编码DB93.20
关键词
索引词Hereditary North American Indian childhood cirrhosis、遗传性北美印第安儿童肝硬变
缩写HNAIC
别名北美印第安儿童遗传性肝硬变、魁北克原住民儿童肝硬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遗传性北美印第安儿童肝硬变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遗传性北美印第安儿童肝硬变(Hereditary North American Indian childhood cirrhosis, HNAIC)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影响肝脏。此病仅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北部特定地区的原住民中被报道过。该疾病的特点是患者从新生儿期出现暂时性的黄疸症状,并随着年龄增长发展为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以及最终演变为肝硬化。HNAIC属于先天性胆汁淤积症的一种类型,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胆汁排泄异常及进行性肝脏病理损伤。
病因学特征
-
遗传机制:
- 本病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意味着个体必须从父母双方各遗传一个致病等位基因才会发病。
- 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6q22区域,研究确认_CIRH1A_基因(又称北美印第安儿童肝硬化相关基因)的特定纯合突变(如R565W)是主要病因。
-
病理生理基础:
- HNAIC的核心病理机制是胆管发育不良导致的小叶间胆管减少(胆管缺乏症),而非胆汁酸代谢酶活性异常。
- 胆管结构异常直接引发胆汁流动受阻,导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并激活炎症与纤维化通路。
- 持续肝损伤促使胶原沉积和再生结节形成,最终进展为肝硬化。
-
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环境或生活方式因素直接参与发病,但继发性营养不良可能加重肝硬化并发症。
- 临床建议通过优化营养支持(如脂溶性维生素补充)延缓疾病进展。
病理机制
-
胆管发育异常与胆汁淤积:
- _CIRH1A_基因突变干扰胆管上皮细胞分化,导致小叶间胆管数量显著减少。
- 新生儿期因暂时性胆红素代谢代偿可出现黄疸缓解,但随着胆管需求增加,进行性胆汁淤积在婴儿期后重现。
-
纤维化与肝硬化:
- 慢性胆汁淤积激活肝星状细胞,通过TGF-β等信号通路促进胶原沉积,形成门静脉周围纤维化。
- 纤维间隔连接不同门静脉区域,破坏肝小叶结构,最终形成弥漫性肝硬化。
- 门静脉高压主要由肝窦阻力增加和再生结节压迫引起,而非单纯解剖结构扭曲。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新生儿期:约50%患儿出现短暂结合胆红素升高性黄疸,多在1-3个月内自发消退。
- 婴儿期至儿童期(6个月后):进行性胆汁淤积重现,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陶土色粪便、瘙痒及生长迟缓。
- 实验室异常:直接胆红素升高、γ-GT显著上升、凝血时间延长(维生素K缺乏)。
- 终末期表现:肝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综合整理自多个专业医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02)对_CIRH1A_基因的鉴定研究、《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2006)关于胆管缺乏症的综述及相关临床病例报告。请注意,针对此类罕见病的具体诊断和管理策略应咨询具备相应经验的专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