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编码DD90.3
关键词
索引词Functional dyspepsia、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肠胃不适 [possible translation]、胃肠紊乱 [possible translation]、胃肠激惹 [possible translation]、胃肠不适 [possible translation]、酸消化不良 [possible translation]、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possible translation]、胃不适 [possible translation]、胃肠紊乱、胃肠激惹、胃肠不适、酸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不适、肠胃不适、餐后不适综合征、张力缺乏性消化不良
同义词Indigestion、gastrointestinal distress、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gastrointestinal irritation、gastrointestinal upset、indigestion acid、non-ulcer dyspepsia、stomach upset
缩写FD
别名胃胀气、胃部不适、餐后饱胀感、早饱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消化不良症状,且无器质性病变(如溃疡、肿瘤)、代谢异常或系统性疾病的证据。其核心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根据罗马IV标准,症状需在诊断前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持续存在方可确诊。
病因学特征
-
脑-肠轴调节异常:
- 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失调是核心机制,表现为内脏高敏感性和胃肠动力紊乱,可能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分泌异常相关。
-
胃肠动力障碍:
- 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及胃窦-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是主要表现,导致食物滞留和机械性刺激增加。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需注意: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诱发类似症状,但根据罗马标准,根除治疗后仍持续存在的症状才归类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
饮食与生活方式:
- 高脂饮食、进食过快等可通过延缓胃排空或刺激内脏敏感性加重症状,但非独立致病因素。
-
精神心理因素:
-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分泌、运动和感觉功能,约30%-50%患者伴有心理共病。
-
其他因素:
- 黏膜低度炎症、遗传易感性可能与部分亚型相关,但证据尚不充分。
病理机制
-
运动功能障碍:
- 包括胃慢波节律异常(如胃电节律过缓)、胃窦动力低下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导致机械性刺激持续存在。
-
内脏高敏感性:
- 外周及中枢致敏导致对生理性刺激(如胃扩张)产生疼痛感知,可能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V1)过度表达相关。
-
黏膜屏障改变:
- 部分患者存在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尚未达到炎症性疾病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
- 上腹痛综合征(EPS):以上腹痛或烧灼感为主
- 症状可重叠出现,夜间多缓解,排便后不改善(区别于肠易激综合征)
参考文献:《中华内科杂志》、《胃肠病学》等专业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