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瘘Fistula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2.0
关键词
索引词Fistula of small intestine、小肠瘘、肠瘘,部位未特指 [possible translation]、肠瘘,部位未特指
同义词Fistula of intestine, site unspecified
缩写SIF、肠瘘
别名肠漏、小肠穿孔后瘘管形成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回肠--空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小肠瘘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小肠瘘是指小肠与邻近器官或皮肤表面(如其他肠段、膀胱、阴道或体表)之间的异常病理性通道。这种异常通道可为先天性发育缺陷,但更常见于腹部手术、创伤或炎症性疾病引发的后天性病变。瘘管形成导致肠内容物异常渗漏至腹腔或体表,引发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
病因学特征
-
手术相关因素:
- 腹部手术是首要病因(占临床病例70-95%),尤其涉及肠切除吻合、粘连松解或肿瘤切除时。术后吻合口漏、局部缺血或腹腔感染是主要诱因。
- 国内研究显示(西安医学院,n=82)术后发生率占95.1%;Roback等研究(n=55)中高位小肠瘘仅1例非手术相关。
-
创伤:
- 开放性/闭合性腹部创伤可直接损伤肠壁,未及时处理的肠壁全层破裂可继发瘘管形成。
-
炎症性疾病:
- 克罗恩病是主要炎症性病因,其特征性透壁性炎症易形成肠-肠或肠-皮肤瘘。
- 小肠结核、放射性肠炎及小肠憩室炎也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穿孔形成瘘管。
-
肿瘤:
- 进展期小肠恶性肿瘤(如腺癌、淋巴瘤)浸润破坏肠壁结构可致瘘管形成。
- 肿瘤术后因组织愈合能力下降,吻合口瘘风险显著增加。
-
其他因素:
- 全身性危险因素包括低蛋白血症(<2.5g/dL)、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合并糖尿病或脓毒症等。
- 先天性因素多见于新生儿肠闭锁/狭窄伴肠穿孔,但临床占比不足5%。
病理机制
-
瘘管形成过程:
- 肠壁全层损伤后,炎性细胞浸润释放蛋白酶导致组织溶解,同时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管状结构连接两个上皮表面。
- 瘘管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炎性肉芽组织,外层为胶原纤维包裹。
-
代谢紊乱机制:
- 高位瘘(Treitz韧带100cm内)每日丢失消化液可达2-3L,导致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
- 蛋白质丢失率>20g/d时可引发负氮平衡,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
感染途径:
- 肠内容物外溢引发局限性/弥漫性腹膜炎,细菌移位可致腹腔脓肿(常见大肠杆菌、肠球菌)。
- 72小时后瘘管周围形成纤维包裹可限制感染扩散。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外瘘体征:皮肤瘘口排出胆汁样液(近端瘘)或粪臭液(远端瘘),可伴气体排出。
- 全身症状:发热(>38.5℃提示脓毒症)、心动过速、尿量减少等脱水征象。
- 腹部体征:瘘口周围皮肤腐蚀性皮炎,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 慢性期表现: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10%)、水肿、贫血(Hb<90g/L)。
参考文献:1.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1;36(5):321-325. 2. 胃肠病学,2020;25(3):167-171. 3. Roback L et al. Ann Surg.1972;176(2):182-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