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Anal polyp
编码DB71
子码范围DB71.0 - DB71.Z
关键词
索引词Anal polyp
缩写肛门息肉
别名肛门良性肿瘤、肛门腺瘤、肛门乳头状瘤、肛门赘生物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肛门--泄殖腔源性区--肛管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肛门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肛门息肉是一种从肛门和肛管内壁上皮层突出的异常生长,形态多呈蘑菇状。根据其病理特点可分类为炎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及其他特指类型。这类病变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肛管疾病范畴,具有一定的潜在恶变风险,但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病因学特征
-
慢性炎症刺激:
- 长期存在的肛裂、肛瘘等局部肛肠疾病导致反复的炎症反应,可能促进息肉形成。
- 便秘或腹泻状态下持续的物理性损伤同样可作为促发因素之一。
-
遗传因素: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中发现较高发病率,提示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突变如APC基因异常在部分病例中被证实。
-
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
-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高脂、低纤维)以及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被认为增加了患病的风险。此外,长期摄入富含致癌物质的食物也可能间接影响息肉的发生率。
-
其他潜在诱因:
- 包括细菌感染(尤其是某些特定类型的肠道微生物)、机械性损伤(例如使用过硬卫生纸擦拭)、以及个别情况下激素水平变化对黏膜组织的影响等。
病理机制
-
黏膜增生异常:
- 在受到各种内外界刺激后,肛管区域正常上皮细胞出现过度增殖现象,逐渐发展成息肉样结构。这种增生通常伴随着血管丰富度增加,使得息肉易于出血且不易愈合。
-
免疫应答失调:
- 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机体对于异常增生细胞清除能力减弱,可能导致息肉进一步增长甚至恶性转化。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便血:最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大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滴血。
- 脱垂:较大体积的息肉有时会随排便过程而外翻至肛门外。
- 疼痛与不适感:当息肉位置较低或者并发感染时可能出现局部痛觉。
- 异物感:部分患者报告有明显异物感,尤其是在久坐之后更为显著。
-
伴随症状:
- 可能伴有轻微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失血而发生贫血现象。
参考文献:《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相关专业期刊发表的文章。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医学知识整理而成,具体诊断与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