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息肉Lymphoid polyp
编码DB71.1
关键词
索引词Lymphoid polyp、淋巴性息肉
别名淋巴样息肉、淋巴组织性息肉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肛门--泄殖腔源性区--肛管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淋巴性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淋巴性息肉(Lymphoid polyp)是由高分化淋巴组织组成的良性、局灶性或弥漫性小息肉样病变。它主要出现在消化系统的某些区域,如直肠、回肠末端以及肛管粘膜与皮肤交界处。实际上,淋巴性息肉并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由于黏膜下层的淋巴样组织增生导致的结肠黏膜局限性突起。
病因学特征
-
感染因素:
- 淋巴性息肉可能作为对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出现,特别是在儿童中,病毒感染和食物过敏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
-
遗传与环境因素:
- 尽管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证据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也可能在淋巴性息肉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家族史中的类似病史可能会增加个体患病风险。
-
其他相关疾病:
- 在一些情况下,淋巴性息肉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并存,比如炎症性肠病等,这些情况下的淋巴组织增生可能是更广泛病理过程的一部分。
病理机制
-
局部免疫反应增强:
- 当机体遭遇潜在威胁时,局部免疫系统会通过激活淋巴细胞来对抗病原体。这一过程中,淋巴组织可能发生异常增生,形成可见于内镜检查的息肉状结构。
-
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 如果存在长期慢性刺激或反复轻微损伤,则可能导致正常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进一步促进了淋巴组织过度活跃及后续的息肉形成。
-
细胞因子调节失衡:
-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尤其是那些促进炎症反应的分子水平升高,可以诱导淋巴细胞聚集并引发持续性增殖,最终形成功能上无害但形态上突出的淋巴性息肉。
临床表现
- 出血症状:最常见的表现为便血,血液通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混入其中;当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 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能会经历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的症状,这取决于病变的具体位置及其对肠道运动的影响程度。
- 腹部不适:包括腹痛、腹胀等症状,在少数病例中也可能观察到体重下降或其他全身症状,但这较为罕见且需要排除其他更严重疾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基于现有可靠资料整理,具体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