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脊柱裂Unspecified Spina bifida

更新时间:2025-06-18 23:29:47
编码LA02.Z

关键词

索引词Spina bifida、未特指的脊柱裂、脊柱裂、神经管缺陷NOS、SB[脊柱裂]、脊髓疝NOS、脊柱裂NOS、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
缩写脊柱裂-NOS、Spina-Bifida-NOS
别名先天性脊柱裂

未特指的脊柱裂(LA0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影像学直接证据
      MRI显示明确的椎板闭合不全伴脊髓/神经结构异常(如脊髓栓系、脂肪瘤或脊膜膨出)。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标准)

    • 结构性异常
      • X线/CT证实≥1个椎体后弓未闭合(椎板裂)。
    •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至少满足1项):
      • 下肢运动障碍(肌力≤3级或步态异常)。
      • 节段性感觉减退(脊髓受累节段以下)。
      • 膀胱/肠道功能障碍(尿失禁或便秘需药物干预)。
  3. 支持条件(临床佐证)

    • 典型体征
      • 腰骶部皮肤异常(毛发斑、凹陷或脂肪瘤,发生率30%-50%)。
      • 骨骼畸形(脊柱侧弯Cobb角>10°或足内翻)。
    • 高危因素
      • 产前超声提示神经管缺陷。
      • 母体孕早期叶酸缺乏史或抗癫痫药物暴露史。
  4. 排除标准

    • 明确诊断为特定类型脊柱裂(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
    • 获得性脊柱损伤(如创伤、肿瘤)。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脊柱裂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电生理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X线平片] B --> B2[脊髓MRI] B --> B3[脊柱CT] C --> C1[肌电图] C --> C2[体感诱发电位] D --> D1[尿流动力学] D --> D2[直肠测压] D --> D3[步态分析]

判断逻辑

  1. 影像学检查

    • X线平片(首选筛查):
      • 阳性标准:椎弓根间距增宽或椎板裂隙。
      • 局限:仅显示骨性结构,无法评估神经组织(敏感度60%-70%)。
    • 脊髓MRI(金标准):
      • 关键征象:脊髓低位(圆锥低于L2)、终丝增粗>2mm、伴发脂肪瘤。
      • 逻辑:明确神经结构异常与椎板裂的关联性,指导手术决策。
    • 脊柱CT
      • 适用场景:评估复杂骨性畸形或手术规划。
  2.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
      • 异常意义:神经源性损伤(如纤颤电位)提示运动神经元受累。
    • 体感诱发电位
      • 判断逻辑:潜伏期延长>10%提示感觉传导通路受损。
  3. 功能评估

    • 尿流动力学
      • 关键指标:膀胱顺应性<20ml/cmH₂O或逼尿肌过度活动(确诊神经性膀胱)。
    • 步态分析
      • 应用:量化下肢运动障碍程度,制定康复方案。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0m/s):
      • 意义:提示周围神经轴索损伤,需排查脊髓栓系进展。
    • 诱发电位波幅降低>50%
      • 意义:感觉通路结构性损伤,需紧急MRI评估。
  2. 膀胱功能评估

    • 残余尿量>100ml
      • 意义:膀胱排空障碍,需间歇导尿预防肾积水。
    •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 处理:启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3. 血清学筛查(仅高危人群):

    • 母血AFP升高(孕16-18周>2.5MoM):
      • 意义: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增加,需羊水穿刺确诊。
  4. 遗传检测(非必需):

    • MTHFR基因C677T突变
      • 意义:叶酸代谢障碍,指导孕前大剂量叶酸补充(4mg/日)。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筛查:X线发现椎板裂 → 必行MRI评估神经结构。
  2. 确诊:MRI显示脊髓异常 +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符合"必须条件"。
  3. 分型:根据膨出物成分(脂肪/神经组织)区分隐性/显性亚型。
  4. 评估:尿流动力学+肌电图量化功能损伤,制定多学科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 国际脊柱裂协会《脊柱裂诊疗指南》(2023)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脊柱裂专家共识(2024)
  • AANS/CNS《先天性脊柱畸形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