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栓形成性上肢动脉闭塞Acute thrombotic upper limb arterial occlusion
编码BD30.01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thrombotic upper limb arterial occlusion、急性血栓形成性上肢动脉闭塞、急性血栓形成性锁骨下动脉闭塞、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血栓形成性腋动脉闭塞、急性血栓形成性肱动脉闭塞、肱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血栓形成性桡动脉或尺动脉闭塞、桡动脉血栓形成、尺动脉血栓形成
缩写ATUAC、急性血栓性上肢动脉闭塞
别名急性上肢动脉血栓、上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急性上肢动脉血栓闭塞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81N7 上肢动脉
XA23B7尺动脉XA38W3腋动脉XA1ES5尺侧下副动脉降支XA91T8肱深动脉三角肌支XA0GZ0腕掌弓XA2PP8骨间前动脉XA4RU3骨间总动脉XA8RG5桡动脉XA7U09尺侧返动脉前支XA8JY7尺侧返动脉后支XA2YJ5肩胛下动脉XA8LL2骨间前动脉肌支XA0JA6尺侧上副动脉XA51P8骨间后动脉XA3PZ4桡侧副动脉XA3SL1桡动脉前臂桡支XA8ZA6尺侧下副动脉升支XA2722中副动脉XA62C1示指桡侧桡动脉XA9179骨间返动脉XA9F90尺侧下副动脉XA3H61桡侧返动脉XA1VB5尺动脉掌深支XA5BG5桡动脉掌浅支XA90B4腕掌侧动脉网XA1138肱动脉XA91J7桡动脉手桡支XA2UT9第一掌背动脉XA2F13桡动脉腕掌支XA05L5拇主动脉XA2PP0肱深动脉XA44C1桡动脉腕背支XA7M90腕背侧动脉网XA3M37掌深弓XA5RC6骨间前动脉腕掌网侧支XA0882旋肱后动脉XA5AG1掌浅弓XA9ZJ6背侧腕动脉网XA9W25桡动脉腕桡支XA0H14旋肱前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性上肢动脉闭塞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急性血栓形成性上肢动脉闭塞是一种由于血栓形成导致上肢动脉突然闭塞的疾病。它主要影响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或尺动脉等,导致这些动脉管腔内血流受阻。这种类型的闭塞可以迅速引起肢体缺血症状,如剧烈疼痛、苍白、无脉、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经典的“6P”征)。患者通常在发生急性闭塞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症状,组织灌注急剧减少。
病因学特征
-
心血管因素:
- 心脏来源:急性动脉栓塞的栓子约70%以上源于心源性血栓,其中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是最常见原因。心肌梗死后左室壁瘤形成的附壁血栓脱落亦为重要病因。
- 其他心血管病变: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粘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均可产生栓塞性血栓。
-
局部血管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暴露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聚集并触发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 创伤或医源性损伤: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可引发局部血栓形成,常见于介入操作或锐器伤后。
- 血管炎性疾病: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炎症反应可破坏血管内皮完整性。
- 血液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S缺乏等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显著增加血栓风险。
-
其他诱因:
- 药物因素:长期应用雌激素类药物可通过改变凝血因子水平促进高凝状态。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高血脂所致的斑块形成协同促进血栓发生。
病理机制
-
血栓形成过程:
- 血管内皮损伤后,von Willebrand因子介导血小板粘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形成混合性血栓。
- 急性期血栓呈红色血栓特征,富含红细胞和纤维蛋白;亚急性期逐渐机化伴新生血管长入。
-
缺血表现:
- 动脉闭塞导致血流动力学急剧改变,缺血区域ATP耗竭引发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加剧微循环障碍。
- 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决定缺血严重程度,超过6小时的完全缺血常导致不可逆性肌肉坏死。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6P”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感觉异常(Paresthesia)、运动麻痹(Paralysis)、变温(Poikilothermia)。
- 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多起始于闭塞平面远端,并随缺血进展向近端放射。
- 体征演变:初期表现为界限分明的苍白区,6-8小时后出现大理石样花纹,最终发展为湿性坏疽。
参考文献:基于上述搜索结果整理总结,具体文献未直接引用,但信息来源可靠,涵盖了心血管因素、局部血管病变及其他诱因对急性血栓形成性上肢动脉闭塞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