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心肌炎Unspecified Myocarditis
编码BC42.Z
关键词
索引词Myocarditis、未特指的心肌炎、心肌炎、炎症性心肌病、acute myocarditis NEC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acute myocarditis NO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acute myocardit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缩写MYO
别名心肌炎症、心脏肌肉炎症、心肌发炎、心肌感染性炎症、心肌病-炎症型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其他特指的心力衰竭--未特指的心力衰竭--右心室衰竭--高输出综合征--双心室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BD11 左心室衰竭
BD11.0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BD11.2射血分数减低的左心室衰竭BD11.Z未特指的左心室衰竭BD11.1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病程分级
BD11.1慢性BD11.1急性具有病因
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4A44.8血栓闭塞性血管炎4A4Y其他特指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Z未特指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4.A1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2系统性硬化症4A42.Z未特指的系统性硬化症4A41.11副肿瘤性多发性肌炎4A41.1多发性肌炎4A41.1Y其他特指的多发性肌炎4A41.1Z未特指的多发性肌炎4A45抗磷脂综合征4A45.Z未特指的抗磷脂综合征4A40.1药物性红斑狼疮4A44.0髋部和肩部的假性多关节炎4A45.2妊娠期抗磷脂综合征4A44.3单器官血管炎4A44.1主动脉弓综合征4A45.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血症综合征4A45.1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4A44.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Y其他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Z未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4结节性多动脉炎4A41.01幼年型皮肌炎4A40红斑狼疮4A40.Y其他特指的红斑狼疮4A40.Z未特指的红斑狼疮4A44.6Sneddon综合征4A44.92IgA血管炎4A43.22儿童干燥综合征4A42.1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4A42.2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症4A43.2干燥综合征4A43.2Y其他特指的干燥综合征4A43.2Z未特指的干燥综合征4A44.2巨细胞动脉炎4A43.4弥漫性嗜酸性筋膜炎4A43.1Mikulicz 病4A44.7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4A42.0小儿系统性硬化症4A44.B0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1.21非炎性包涵体肌病4A41特发性炎性肌病4A41.Y其他特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4A41.Z未特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4A44.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A41.00成人皮肌炎4A44.9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Y其他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Z未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0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4A44血管炎4A44.Y其他特指的血管炎4A44.Z未特指的血管炎4A44.91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4A41.10幼年多发性肌炎4A43重叠或未分化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3.Y其他特指的重叠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3.Z未特指的重叠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1.0皮肌炎4A41.0Z未特指的皮肌炎4A44.B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Y其他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Z未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0.0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Y其他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Z未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0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皮肤4A41.20炎性包涵体肌炎4A44.A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5.0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4A43.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A43.2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A43.21继发性干燥综合征4A41.2包涵体肌病4A41.2Z未特指的包涵体肌病4A43.0IgG4相关疾病4A44.A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4A44.A0成骨不全未特指的心肌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心肌炎(BC42.Z)是心肌(心脏的肌肉层)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当具体病原体或确切原因无法通过现有临床手段明确时使用该分类。其病理特征表现为心肌细胞及其间质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能伴有心肌组织损伤、纤维化以及心肌功能障碍。未特指的心肌炎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或慢性,但需排除已知特定病因或伴随系统性疾病的病例。
病因学特征
- 感染性因素:
- 病毒:部分病例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但未检测到特定病原体。
- 细菌:细菌感染作为潜在诱因存在理论可能,但未特指心肌炎中无明确病原学证据。
- 其他微生物:寄生虫、真菌感染偶有报道,但因果关系尚未确立。
-
免疫介导机制:
- 自身免疫反应:某些病例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但需排除已确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免疫复合物沉积:感染后免疫反应可能参与炎症过程,但具体机制未明。
-
物理化学因素:
- 药物、毒素或放射线暴露等理论上可能诱发心肌损伤,但在未特指心肌炎中无明确因果关联。
-
遗传易感性:少数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风险相关,但尚未发现特异性基因变异。
病理机制
-
心肌细胞损伤:
- 潜在致病因素可能通过直接细胞毒性或免疫介导途径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 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疾病进展。
-
间质改变:
- 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伴随间质水肿。
- 慢性病例可出现局灶性纤维化,但无特异性组织学模式。
-
血管受累:
- 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继发于炎症过程,但非疾病原发特征。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无症状或亚临床型:部分病例仅通过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发现。
- 非特异性症状:胸痛、运动耐量下降、心悸、疲乏等。
- 严重表现: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新发心律失常或不明原因心源性休克。
-
体征变化:
- 心界扩大或心音低钝(非特异性体征)。
- 可能出现与心功能不全相关的体征(如肺部湿啰音、下肢水肿),但需排除其他明确病因。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多个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丁香园、搜狗百科等公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