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Unspecifi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编码BA41.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事件、心脏病发作、急性MI[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NOS、AMI[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心脏梗死、心肌梗死NOS、心室梗死、MI[心肌梗死]、心脏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未特指ST段抬高、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血管性心脏破裂 [possible translation]、心脏意外 [possible translation]、心脏破裂 [possible translation]、心脏血栓形成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意外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栓塞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梗死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闭塞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破裂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血栓栓塞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静脉栓塞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血栓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闭塞NOS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血管血栓形成 [possible translation]、心内膜血栓形成 [possible translation]、脂肪性心脏栓塞 [possible translation]、心内血栓 [possible translation]、壁内血栓形成 [possible translation]、附壁血栓形成 [possible translation]、附壁血栓 [possible translation]、心肌破裂 [possible translation]、心内血栓、血管性心脏破裂、心脏意外、心脏破裂、心脏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意外、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梗死、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破裂、冠状动脉血栓栓塞、冠状静脉栓塞、冠状血管血栓形成、心内膜血栓形成、脂肪性心脏栓塞、壁内血栓形成、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心肌破裂、冠状动脉闭塞NOS、冠状动脉血栓、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未特指ST段抬高、急性前壁梗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未特指ST段抬高,伴右心室受累、前侧壁心肌梗塞、前侧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特指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特指ST段抬高,伴右心室累及、急性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4型、心肌梗死5型、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
缩写AMI
别名心肌-梗塞、心脏-梗塞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6CK2 心脏壁
XA6GR4心脏基底部侧壁XA60V2心脏后间壁XA7D76心脏后基底壁XA3RM8心脏下壁XA2RT9心脏前间壁XA1HH6心脏高侧壁XA4U99心脏前壁心尖部XA8ZQ8心脏尖侧壁XA2H88心脏后下壁XA5W05心脏前侧壁XA3XS7心脏侧壁XA01U7心脏正后壁XA83Q5心脏间壁XA7RE3心脏前壁XA61Y9心脏下侧壁XA4RC1心脏后侧壁临床表现
XA4RC1其他特指的心力衰竭XA4RC1未特指的心力衰竭XA4RC1右心室衰竭XA4RC1高输出综合征XA4RC1双心室衰竭XA4RC1充血性心力衰竭BD11 左心室衰竭
BD11.0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BD11.2射血分数减低的左心室衰竭BD11.Z未特指的左心室衰竭BD11.1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Unspecifi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A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部位的心肌发生严重且持久的缺血性损伤和坏死。在临床上,UAMI通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随全身症状如冷汗、恶心、呕吐等,并有特征性的心电图变化以及血清中心肌酶标志物的升高。UAMI与其他类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区别在于,其具体类型(如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未被明确指出。
病因学特征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病因。斑块破裂导致局部形成血栓,从而阻断冠脉血流。这些斑块通常含有较大的脂质核心,纤维帽较薄,并伴有活跃的炎症反应。
-
冠状动脉痉挛:
- 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痉挛亦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这种情况虽然较少见,但同样会导致血流显著减少乃至完全中断。
-
其他因素:
- 包括但不限于休克、脱水、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状态下,心脏输出量骤降,使冠状动脉灌注流量锐减;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血压剧升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高脂饮食后血液粘度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睡眠中血流缓慢也可能促成血栓形成。
病理机制
-
冠状动脉病变:
- 冠状动脉内膜因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因素出现粥样硬化改变,进而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当斑块不稳定时易于破裂,触发局部凝血机制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肌急性缺血。
-
心脏结构损害:
- 心肌缺血发生后约20-30分钟即开始出现少量心肌细胞死亡;1-2小时内大部分受损区域将经历凝固性坏死过程。随后坏死组织被炎症细胞浸润,并逐渐被肉芽组织取代。如果梗死范围广泛,可能导致室壁瘤形成或心脏破裂等并发症。
-
心功能障碍:
- 随着大量心肌细胞死亡,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症状。此外,严重的电生理紊乱如致命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颤)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阶段极为常见,成为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典型胸痛:位于胸骨后部或左侧胸部,性质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常放射至颈部、下颌、背部或左臂。
- 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晕厥或无明显疼痛。
- 全身症状:包括出汗、恶心、呕吐、焦虑不安等。
-
体征:
- 查体时可见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尤其右心室受累时)。听诊可能出现第三心音(S3)、第四心音(S4)或新发杂音。
-
辅助检查发现:
-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模式变化;超声心动图揭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血液检测示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
以上信息基于当前医学知识整理而成,旨在提供关于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于具体的诊断依据及处理措施,请参考专业指南并咨询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意见。
参考文献:国际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Braunwald心脏病学》等相关权威教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