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瘤或夹层Other Arterial aneurysm or dissection, excluding aorta
编码BD51.Y
关键词
索引词Arterial aneurysm or dissection, excluding aorta、主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瘤或夹层、纵隔动脉瘤、脾动脉瘤、无名动脉瘤、非梅毒性无名动脉瘤、非梅毒性纵隔动脉瘤
缩写OAAD、其他动脉瘤或夹层
别名周边动脉瘤或夹层、非主动脉区动脉瘤或夹层、非胸腹主动脉瘤或夹层、Peripheral-Artery-Aneurysm-or-Dissection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
左结肠动脉升支--
骶外侧动脉--
阴道动脉--
臀上动脉深支--
胃右动脉--
尿道动脉--
阴蒂背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胆囊动脉--
臀下动脉--
骶外侧动脉下支--
阴部内动脉唇后支--
胃十二指肠动脉--
阴部外深动脉--
膀胱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骶外侧动脉上支--
肌膈动脉腹肌分支--
阴茎背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臀上动脉浅支--
阴茎球动脉--
阴蒂深动脉--
肝动脉--
脾动脉--
阴部内动脉阴囊后支--
肾上腺前动脉XA9UT1 胸部动脉
XA8K52
胸主动脉XA5H34
降主动脉XA8ES3
食管动脉XA0QG6
胸廓内动脉肋间六前肢空间间隙的下肢吻合XA3DE1
胸外侧动脉XA6E07
支气管动脉XA5D68
锁骨下动脉XA2KA0
头臂动脉干XA75Z8
主动脉弓XA7KK5
肋间动脉XA99C2
胸廓内动脉六前肋间支上支XA4TH8
肌膈动脉隔膜分支XA14K0
胸廓内动脉六肋间前支XA7EC2
肌膈动脉XA79X5
胸肩峰动脉XA1190
胸廓内动脉穿支XA1PX4
肌膈动脉心包下部分支XA09J9
肺动脉XA8M67
胸上动脉XA3311
肋下动脉XA0T62
肌膈动脉肋间支XA6UQ6
胸廓内动脉胸骨支XA9J15
膈上动脉XA9S49
胸廓内动脉XA3M86
肩胛背动脉的深支XA7TT5
肋间最上动脉XA4XE2
纵隔动脉XA01A6
升主动脉XA0WT1
肋间后动脉XA1EE3
肋间后下动脉(第3至第11)XA1EE3
阴茎深动脉XA1EE3
肝固有动脉终末支XA1EE3
胰背动脉XA1EE3
前庭球动脉XA1EE3
肾上腺下动脉XA1EE3
闭孔动脉XA1EE3
臀上动脉XA1EE3
直小血管降支XA1EE3
腹壁下动脉XA1EE3
会阴动脉XA1EE3
肾上腺后动脉XA1EE3
阴部内动脉XA1EE3
中结肠动脉XA1EE3
左结肠动脉降支XA1EE3
胃网膜左动脉XA1EE3
胃左动脉肝支XA1EE3
右结肠动脉XA1EE3
脐动脉XA1EE3
肾上腺中动脉XA1EE3
腰动脉XA1EE3
回结肠动脉XA1EE3
膀胱下动脉XA1EE3
女性卵巢动脉XA1EE3
髂腰动脉髂支XA1EE3
骶正中动脉XA1EE3
左结肠动脉XA1EE3
胃左动脉XA1EE3
髂腰动脉XA1EE3
乙状结肠动脉XA1EE3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XA1EE3
子宫动脉XA1EE3
腹腔动脉XA1EE3
肠系膜动脉XA1EE3
男性睾丸动脉XA1EE3
肠动脉XA1EE3
直肠中动脉XA1EE3
膈下动脉XA1EE3
肝总动脉XA1EE3
肠系膜上动脉XA1EE3
输精管动脉主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瘤或夹层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主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瘤或夹层是指在除主动脉外的其他动脉中发生的局部血管壁异常扩张(动脉瘤)或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的血肿(夹层)。这些病变可以发生在颈部、四肢、腹部以及脑部等区域的动脉。动脉瘤可以是囊状、梭形或蔓状等多种形态;而夹层则是由于动脉壁结构的脆弱性增加,在高血压等因素的作用下引发。
病因学特征
-
基础病理机制:
- 动脉瘤:主要由动脉壁退行性变引起,如动脉硬化过程中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的流失,使得血管壁变得薄弱,并逐渐向外膨出形成瘤样改变。
- 夹层:当动脉壁受到长期高压作用时,特别是伴有先天性缺陷(如马凡综合征)、炎症性疾病或外伤的情况下,内膜可能出现裂缝,让血液得以侵入到中膜层,从而产生一个假腔并进一步扩展。
-
具体致病因素:
- 动脉硬化:是导致非主动脉区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 高血压:持续升高的血压增加了对血管壁的压力,加速了动脉瘤的增长速度以及提高了夹层的发生率。
-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埃勒斯-丹洛斯综合症)会增加个体患此类疾病的几率。
- 感染性因素:罕见情况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可以直接损害动脉壁,造成感染性(真菌性)动脉瘤。
- 创伤:直接物理损伤有时也会导致急性动脉瘤或夹层发生。
-
特定部位的影响因素:
- 对于不同位置的动脉而言,还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风险因素。例如,肾动脉瘤可能与慢性肾脏病相关;颈动脉瘤则更多见于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 纵隔动脉瘤:可能与纵隔炎症、外伤或先天性异常有关。
- 脾动脉瘤:多见于女性,可能与妊娠、脾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有关。
- 无名动脉瘤:可能与动脉硬化、创伤或先天性异常有关。
- 非梅毒性无名动脉瘤和非梅毒性纵隔动脉瘤:通常与动脉硬化、高血压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有关。
病理机制
-
动脉瘤:
- 血管壁因各种原因受损后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强度,局部呈现膨胀状态。随着病情进展,这种膨出会继续扩大,直至破裂出血为止。
-
夹层:
- 内膜层出现裂口后,血液流入动脉壁内部,沿着薄弱区域扩散开来,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血管壁分层分离,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主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瘤或夹层是一类复杂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高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