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丝虫病淋巴水肿Lymphoedema due to lymphatic filariasis
编码BD93.13
关键词
索引词Lymphoedema due to lymphatic filariasis、淋巴丝虫病淋巴水肿、丝虫性象皮病、淋巴丝虫病继发淋巴水肿,分类在他处
同义词Filarial elephantiasis、Lymphoedema secondary to lymphatic filariasis classified elsewhere
缩写LFLE
别名象皮肿、丝虫病淋巴水肿、丝虫性淋巴水肿
淋巴丝虫病淋巴水肿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夜间血涂片检查:在夜间采集血液样本,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微丝蚴。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测斑氏丝虫或马来丝虫特异性DNA。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期症状:周期性发热、局部疼痛、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 慢性期症状:淋巴水肿、皮肤增厚、硬化,出现苔藓样或鳞屑样改变。
- 流行病学史:
- 有在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的历史。
- 曾经被蚊子叮咬或接触过感染源。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急性期或慢性期症状)。
- 流行病学史明确。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淋巴核素扫描显像:
- 异常意义:显示淋巴管阻塞及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评估淋巴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显示淋巴管扩张、淋巴结肿大及软组织增厚,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X线检查:
- 异常意义:对于乳糜尿患者,腹部X线平片可见到肾脏及输尿管区的钙化影,提示乳糜尿的存在。
- 淋巴核素扫描显像:
-
临床鉴别检查:
- 淋巴结触诊:
- 异常意义:受累区域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 皮肤变化观察:
- 异常意义:皮肤增厚、硬化,出现苔藓样或鳞屑样改变,有助于诊断淋巴丝虫病淋巴水肿。
- 淋巴结触诊:
-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可疑居住或旅行史,增强诊断指向性。
- 暴露史追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夜间血涂片检查:
- 异常意义:发现微丝蚴,直接确诊淋巴丝虫病。
- PCR检测:
- 异常意义:检出斑氏丝虫或马来丝虫特异性DNA,支持早期或培养阴性病例的诊断。
- 夜间血涂片检查:
-
血液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
- 白细胞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支持诊断。
- C反应蛋白(CRP):
- 显著升高(>50 mg/L):提示细菌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 全血细胞计数:
-
尿液检查:
- 乳糜尿:
- 异常意义:尿液呈乳白色或牛奶样,含有大量的脂肪颗粒,提示乳糜尿的存在。
- 乳糜尿:
-
淋巴核素扫描显像:
- 异常意义:显示淋巴管阻塞及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评估淋巴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显示淋巴管扩张、淋巴结肿大及软组织增厚,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原学证据(夜间血涂片或PCR),结合典型症状及流行病学史。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淋巴核素扫描、超声检查)和临床评估(淋巴结触诊、皮肤变化观察)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微丝蚴检测、PCR)。
权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淋巴丝虫病防控指南、《Fields Virology》关于丝虫病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