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脾囊肿Unspecified Splenic cyst or pseudocyst
编码3B81.5Z
关键词
索引词Splenic cyst or pseudocyst、未特指的脾囊肿、脾囊肿或假性囊肿
缩写脾囊肿、Spleen-cyst
别名脾囊性病变、脾脏囊性肿物、脾囊肿病、脾囊肿症
未特指的脾囊肿(ICD-11: 3B81.5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 B超/CT/MRI显示脾内单发或多发囊性病变(B超:无回声区伴后方增强;CT:均匀低密度影,无强化;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 病理学证据:
- 组织活检证实囊壁无上皮内衬(假性囊肿)或有上皮覆盖(真性囊肿)。
-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
- 左上腹钝痛或压迫感(囊肿直径>5cm时发生率60%)。
- 腹胀/消化不良(囊肿压迫胃或结肠时发生率30%)。
- 并发症证据:
- 突发剧烈腹痛伴休克体征(提示囊肿破裂,发生率<5%)。
- 发热伴白细胞升高(提示继发感染,发生率10-15%)。
- 典型症状:
-
排除标准:
- 包虫抗体检测阴性(ELISA或Casoni试验)。
- 无近期脾创伤/手术史(排除假性囊肿继发因素)。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影像学检查(首选)
│ ├─ B超(敏感性95%)
│ ├─ CT(含增强扫描,特异性98%)
│ └─ MRI(复杂病例)
├─ 实验室检查
│ ├─ 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
│ ├─ 包虫血清学检测
│ └─ CRP/PCT(感染评估)
└─ 介入检查
└─ 超声引导下穿刺(囊液分析+细胞学)
判断逻辑
- B超初筛:
- 单房无回声灶+后方增强 → 初步诊断囊肿
- 存在分隔/钙化 → 提示寄生虫性或肿瘤性病变需排除
- CT增强扫描:
- 无强化囊性灶 → 支持良性囊肿
- 囊壁结节/异常强化 → 需穿刺活检排除肿瘤
- MRI鉴别:
- DWI序列高信号 → 提示脓肿可能
- 囊液蛋白含量高(T1稍高信号) → 提示出血性假性囊肿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需优先排除寄生虫感染(如包虫病)。
- WBC>12×10⁹/L:提示合并感染,需立即行血培养+囊液培养。
-
囊液分析:
- 淀粉酶阴性+CEA正常: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胰腺囊肿淀粉酶常>3倍血清值)。
- 胆固醇结晶:提示上皮性囊肿可能。
-
肿瘤标志物:
- CA19-9/CA125轻度升高:可能为囊壁炎症反应,>3倍正常值需警惕黏液性肿瘤。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筛查阶段:B超发现脾囊性占位 → 测量大小/评估囊壁特征
- 鉴别诊断:CT增强扫描 → 排除血管瘤/淋巴管瘤/转移瘤
- 病因确认:
- 包虫血清学阴性 + 无外伤史 → 归类未特指囊肿
- 穿刺细胞学发现上皮细胞 → 确诊真性囊肿
- 并发症评估:CRP/PCT+增强CT → 排查感染/破裂风险
参考文献:
- WHO《脾脏疾病分类指南》(2023版)
- 美国放射学会(ACR)脾脏病变适宜性标准
- 《中华医学会脾脏疾病诊疗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