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磷酸己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Other specified Haemolytic anaemias due to 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 or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omalies
编码3A10.0Y
关键词
索引词Haemolytic anaemias due to 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 or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omalies、其他特指的磷酸己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性贫血、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引起的贫血、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伴5-羟脯氨酸尿、焦谷氨酸血症、焦谷氨酸尿、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不伴5-羟脯氨酸尿、红细胞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缺乏性贫血、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缺乏引起的贫血、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谷胱甘肽缺乏性贫血、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缺乏引起的贫血、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缺乏症引起的贫血
缩写G6PD-缺乏症、PK-缺乏症、HE、HS
别名蚕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磷酸己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酶活性定量测定:通过红细胞酶活性检测确诊特定酶缺陷:
- G6PD活性 < 30% 正常值(WHO标准:<4.6 U/g Hb)
-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 40% 正常值
-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 < 50% 正常值
- 酶活性定量测定:通过红细胞酶活性检测确诊特定酶缺陷:
-
必须条件(需同时满足):
- 溶血证据:
- 血红蛋白持续降低(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2.5%(或绝对计数>100×10⁹/L)
- 氧化应激关联:
- 明确诱因(如药物、蚕豆、感染)诱发急性溶血
- 排除其他溶血病因(如免疫性溶血、血红蛋白病)
- 溶血证据:
-
支持条件: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期:发热(>38℃)+ 浓茶色尿 + 腰背痛
- 慢性期:脾肿大(超声显示脾长径>12 cm)或胆石症
- 实验室阈值:
- 间接胆红素 > 34 μmol/L(正常<17 μmol/L)
- LDH > 250 U/L(正常<225 U/L)
- 结合珠蛋白 < 0.3 g/L(正常>0.5 g/L)
- 典型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溶血证据检测]
A --> C[氧化应激评估]
B --> D[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B --> E[胆红素/LDH/结合珠蛋白]
C --> F[诱因排查问卷]
C --> G[海因茨小体染色]
D --> H[确诊检查]
E --> H
G --> H
H --> I[酶活性测定]
H --> J[基因检测]
I --> K[分型诊断]
J --> K
判断逻辑:
-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 贫血(Hb↓)伴网织红细胞↑ → 提示溶血
- 若网织红细胞不升高,需排除再生障碍危象
- 胆红素/LDH/结合珠蛋白:
- 间接胆红素↑ + LDH↑ + 结合珠蛋白↓ → 确认血管内溶血
- 海因茨小体染色:
-
5%红细胞含海因茨小体 → 支持氧化损伤性溶血
-
- 酶活性测定:
- 活性低于阈值 → 确诊特定酶缺陷类型
- 基因检测:
- 发现G6PD、GSR等基因致病突变 → 明确遗传机制
三、实验室参考值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G6PD活性 | 4.6-13.5 U/g Hb | <30%:确诊G6PD缺乏;>70%:排除诊断 |
间接胆红素 | <17 μmol/L | >34 μmol/L:提示溶血性黄疸;需鉴别肝病 |
LDH | 120-225 U/L | >250 U/L:反映红细胞破坏;持续升高需监测肾损伤风险 |
结合珠蛋白 | 0.5-2.0 g/L | <0.3 g/L:急性溶血标志;正常不能排除慢性溶血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0.5%-2.5% | >5%:骨髓代偿性增生;<1%伴贫血提示再生障碍危象 |
GR活性 | 60-140 U/g Hb | <40%:谷胱甘肽代谢障碍;需补充核黄素治疗 |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 G6PD活性低下:
- 立即停用氧化性药物(磺胺类、抗疟药)
- 急性溶血期输血支持
- LDH持续>500 U/L:
- 监测肾功能(肌酐/尿蛋白)预防急性肾损伤
- 网织红细胞>10%:
- 补充叶酸(5 mg/日)支持造血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确诊路径:临床表现(溶血+氧化应激诱因)→ 酶活性定量检测(金标准)
- 关键鉴别点:G6PD缺乏症需与免疫性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鉴别
- 优先检查:急性期首选海因茨小体染色+LDH,慢性期侧重酶活性测定
参考文献:
WHO《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指南》(2024版)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1版)
ICD-11临床实施指南(3A10.0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