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上皮囊肿Epithelial cyst of spleen
编码3B81.51
关键词
索引词Epithelial cyst of spleen、脾上皮囊肿
别名脾上皮性囊肿、脾真性囊肿
(3B81.51) 脾上皮囊肿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无症状表现:
- 约70%-90%的小型囊肿(直径<5cm)无任何主观症状,常通过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
左上腹不适或钝痛:
- 囊肿增大(直径≥5cm)时出现,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胀满感(发生率:30%-50%)。
-
压迫相关症状:
- 消化不良/早饱感:囊肿压迫胃部引起(10%-20%)。
- 便秘:压迫结肠脾曲所致(5%-10%)。
- 左侧肩背部牵涉痛:膈肌受牵拉引发(较少见,约3%-5%)。
罕见症状
- 呼吸困难或咳嗽:
- 巨大囊肿(直径>10cm)压迫膈肌或肺底时发生(<2%)。
- 急性腹痛:
- 囊肿破裂或出血时出现剧烈疼痛(<1%,多见于外伤后囊肿)。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左上腹包块:
- 触诊可及脾脏增大伴表面光滑肿块(囊肿直径>8cm时阳性率约60%-80%)。
- 叩诊浊音区扩大:
- 脾脏浊音界向肋弓下延伸(阳性率与囊肿体积正相关)。
影像学特征
- 超声检查:
- 边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可见钙化(检出率>95%)。
- CT扫描:
- 低密度囊性病灶(CT值10-20HU),囊壁强化不明显(特异性>90%)。
- MRI表现:
-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无弥散受限(与肿瘤性病变鉴别关键)。
实验室特征
- 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异常
- 偶见血小板减少(巨大囊肿压迫脾实质导致脾功能亢进,发生率<5%)
注释
-
症状发生机制:
- 囊肿占位效应直接压迫邻近器官(胃、结肠、膈肌)引发症状。
- 急性症状多与囊肿并发症(破裂、感染、出血)相关。
-
诊断要点:
- 影像学显示囊壁含上皮细胞内衬是区别于假性囊肿(3B81.50)的核心特征。
- 需排除寄生虫性囊肿(如包虫病血清学检测阴性)。
-
病程特点:
- 先天性囊肿多自幼缓慢增长,创伤性囊肿常在伤后6-12个月形成。
数据说明:
上述发生率数据综合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脾囊肿诊疗共识(2021版)及《Radiology of the Spleen》(Springer, 2019)中的临床研究汇总,具体数值可能因研究人群差异略有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