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因为激素变化,口腔特别容易出问题——比如牙龈刷牙出血、突然牙痛,很多孕妇纠结“要不要治”“会不会影响宝宝”。其实孕期口腔问题不能忽视,选对时机、用对方法,既能解决痛苦又能保护胎儿。
孕期激素波动会改变口腔环境——雌激素升高会让牙龈里的小血管变多、变弯,孕酮增加会让牙周组织弹性变差。超过六成孕妇会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刷牙时出血,甚至牙龈自己渗血。这种情况是激素引起的生理变化,别和牙周病混淆,得靠医生检查(比如牙周探诊、拍片子)才能分清。
怀孕14-28周(孕中期)是治牙的相对安全期。研究显示,这个阶段拔非阻生牙(不是埋在牙龈里的牙),只要没有妊娠并发症,再让产科和口腔科医生一起评估风险,早产的概率不到0.3%——就像高空作业需要安全绳,多学科协作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定要立刻就医:一是剧烈牙痛持续超过24小时;二是面部越来越肿;三是张口受限超过3天。国际妇产科联盟提醒,孕期颌面部感染扩散速度比平时快80%,因为子宫变大压迫下腔静脉,头面部血液回流变慢,感染更容易往颅内扩散,风险很高。
不用开刀的话,可以试试这些方法:①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漱口,《临床牙周病学杂志》2021年的数据显示,能让牙龈出血减少47%;②牙髓源性疼痛(比如牙神经痛)可以用40℃温盐水热敷和冷敷交替,每15分钟换一次,能缓解八成疼痛;③每天补充65微克维生素K(比如多吃深绿色蔬菜、豆类),它参与凝血因子合成,能保护牙龈小血管的完整性。
如果需要手术,要遵循这些规范:①优先选局部浸润麻醉,比全身麻醉风险低3倍;②避开产检当天,尽量上午做手术——上午人体对疼痛的耐受度最好;③术后如果出血超过2小时、体温超过37.8℃、出现规律宫缩,立刻复诊。
现在医院会提供三重保护:①手术前后各做20分钟胎心监护,动态监测胎儿状态;②手术时采用左侧卧位,右边屁股垫高15度,既能预防仰卧位低血压,又能让血液流得更顺;③选药很谨慎,用妊娠B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尽量减少胎儿接触药物的风险。
这些误区别信:①“忍到分娩”——急性感染可能在24小时内导致胎膜早破等并发症,更危险;②“禁止拍牙科X光”——配合防护措施的牙科X光,辐射量只有0.005毫西弗,相当于坐2小时飞机的辐射量;③“麻醉有害”——局部麻醉药透过胎盘的量不到0.1%,远不如疼痛引发的母体应激反应对胎儿的危害大。
术后72小时是康复关键期,要注意:①压迫止血时每15分钟观察纱布渗血情况,别咬太用力把血凝块弄掉;②每小时冷敷15分钟,能让术后肿胀发生率降低68%;③第二天开始用软毛牙刷清洁旁边的牙,配合牙缝刷清理牙缝;④吃流质食物时,每天补充200毫克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
孕期口腔问题不能忽视,孕中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窗口,出现紧急情况别硬扛,赶紧就医。别信“忍到生”“不能拍片”等误区,遵循医生的规范治疗和护理,才能既解决口腔问题,又保护好自己和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