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胀别忽视!三类病理表现+科学护理方案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15 08:36:20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65字
系统解析牙龈异常肿胀的三大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提供从症状识别到预防管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口腔健康管理认知
牙周炎牙龈肿胀口腔健康牙菌斑牙结石脓肿纤维增生洗牙刮治抗菌治疗定期检查刷牙方法饮食管理
牙龈肿胀别忽视!三类病理表现+科学护理方案

牙龈异常肿胀是口腔发出的“健康警报”,它可能提示牙周组织出了问题,早识别、早处理对保护口腔健康很重要。接下来从常见表现、居家与就医处理、长期预防三个方面跟大家说清楚。

牙龈肿胀的三类常见情况

牙龈肿不是“一刀切”的问题,主要和炎症、感染、长期刺激有关,常见有三种情况:

1. 炎症引起的急性红肿
牙菌斑是牙龈发炎的“元凶”——如果牙龈沟里的牙菌斑堆了超过24小时,它的代谢产物会刺激牙龈,导致牙龈毛细血管变“通透”,组织液渗出来形成水肿。这时候牙龈会变得又红又肿(有的是暗红),摸起来软乎乎的,刷牙、用牙签碰一下就容易出血。数据显示,78%的牙周炎早期患者都会有这种表现。

2. 感染化脓的肿痛
如果炎症没及时控制,会突破牙龈的“防线”,在里面形成脓包。这种肿疼得特别厉害,摸起来有“波动感”(像里面装了水),严重时半边脸都会肿。要是不及时引流,3天内可能引发全身感染,得赶紧处理。

3. 长期刺激的增生肿胀
长期受炎症“折磨”,牙龈的结缔组织会异常增生,变得又厚又硬。这种肿会跟着牙龈萎缩、牙根露出来,还有3%-5%的情况可能出现组织异常,得定期去医院检查。

牙龈肿了,先这么办

发现牙龈肿,别慌,按“先居家应急、再及时就医”的步骤来:

先记清楚症状
用手机对着光线拍张清晰的牙龈照片,记下来肿的范围有多大、是软还是硬、颜色有没有变(比如红不红),再看看牙齿松不松、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深不深——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判断问题。

在家先做这些
用37℃左右的温盐水(烧开过的)轻轻冲洗牙龈,每天冲4-6次;别用硬牙刷或牙签戳牙龈,吃点稀的、软的食物(比如粥、面条);如果肿得厉害,能按医生说的用含漱液,但千万别自己乱买。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要是牙龈一直疼、脸肿了,或者发烧了,得马上找口腔科医生。医生会用工具查牙周、拍CT看牙槽骨有没有吸收,然后制定治疗方案——比如洗牙、刮牙龈下面的结石,严重的可能要做手术。

想不复发?做好这5件事

牙龈肿好了,要是不注意预防,很容易再犯。长期保护牙周,得抓好5个重点:

1. 牙刷对,刷干净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对着牙龈沟轻轻刷),再用牙间刷或冲牙器清牙缝里的脏东西。电动牙刷比手动刷牙干净67%,建议每3个月换一次刷头。

2. 定期清牙菌斑
除了每天刷牙,还要按医生说的用含漱液;每半年去医院洗一次牙,超声波加喷砂能把牙龈下面的结石、色素清得干干净净。

3. 补对营养
多吃含维生素C(每天100mg,差不多一个橙子的量)和钙的食物——维生素C帮牙龈修复,钙能强韧牙齿。嚼无糖口香糖也有用,能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里的酸性,抑制牙菌斑。

4. 定期查牙周
每半年去医院做一次牙周检查;糖尿病患者这类“高风险人群”(糖尿病会影响免疫力,更易得牙周病),得每3个月查一次。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降1%,得牙周炎的风险能少35%。

5. 顾好全身健康
作息要规律,别熬夜;多做快走、慢跑这类有氧运动,提高免疫力;压力大的时候,试试正念冥想——因为压力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让牙龈更容易发炎。

总之,牙龈肿胀不是小问题,得先分清是哪种情况,在家先做应急处理,该去医院的时候别拖;平时好好刷牙、定期检查、补对营养,才能从根上防住牙周病,保护好口腔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