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蛀牙)是最常见的口腔问题,但很多人没意识到——它像“悄悄啃牙齿的小虫子”,早期没感觉,等疼起来可能已经伤了神经。其实不同阶段的蛀牙,处理方法大不一样,早干预能少遭罪、保牙齿,晚了可能要杀神经甚至拔牙。下面我们就从蛀牙的早期信号、不同阶段怎么治,到怎么防,讲清楚最实用的办法。
早期蛀牙:冷热敏感别忍,早补能“逆转”
牙齿开始对冷热、酸甜“敏感”时(比如喝冰奶茶抽一下、吃酸橘子牙酸),其实已经是蛀牙初期了——这时候龋坏还没钻透牙本质浅层,疼都是“碰了才疼”,不会自己疼。现在牙科用显微镜或放大工具,能精准找到比牙签尖还小的龋损,再用能释放氟的修复材料补上——既能挡住外界刺激,还能帮牙齿的硬组织“再长回来”(医学上叫“再矿化”),相当于把小蛀牙“掰回去”。
记住: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就算没疼也要去),儿童青少年一定要给第一颗恒磨牙(六龄齿,六岁长的大牙)做窝沟封闭——这颗牙的窝沟深,细菌容易藏,封闭后能防80%的蛀牙。
中度蛀牙:洞快碰神经?先护神经再补牙
如果蛀牙洞越来越深,疼的时间变长了(比如喝冷水疼10秒以上,或者吃硬东西硌得疼),说明快碰到牙髓(牙神经)了。这时候不能直接补牙——得先“护神经”:涂一层氢氧化钙材料,等牙齿自己长出“修复牙本质”(相当于给神经戴个“保护套”),再做永久填充。
要是突然没碰也疼(比如半夜睡着疼醒),或者疼得“连带着半边脸都酸”,说明牙神经已经坏透了(不可逆),得做根管治疗——现在用显微根管技术加超声工具,能精准到微米级,把根管里的细菌清干净,成功率超过90%,不用怕“杀神经”会“伤牙齿”。
深度蛀牙:疼得厉害?根管治疗是保牙关键
如果蛀牙已经疼得“坐立难安”,比如吃一口饭就疼得放下筷子,说明神经已经发炎了——这时候根管治疗是留住牙齿的唯一办法。
现在的根管治疗更“精准”:用镍钛合金的机动工具把根管“疏通”成三维形状(像通水管一样,把弯弯曲曲的根管通开),再用次氯酸钠溶液加超声冲洗,把根管里的细菌、坏死组织清得干干净净;填充用的生物陶瓷材料,能严严实实封死根管,不让细菌再进去。
补完牙后一定要做牙冠(套在牙齿上的“保护壳”)——因为杀过神经的牙齿会变“脆”,咬硬东西(比如坚果、骨头)容易劈裂,牙冠能帮你“保住这颗牙”。规范治疗后,五年内牙齿的留存率超过92%。
治牙时疼?这些办法能缓解
看牙或治疗后不舒服,试试这些实用招:
- 用0.12%氯己定漱口水漱口:能控制口腔细菌,减少发炎;
- 间歇性冷敷:脸肿的地方用冰袋敷15分钟、歇10分钟,能减轻肿和疼;
- 别用患侧嚼东西:比如左边牙坏了,就用右边吃,避免碰伤刚补的地方;
- 止痛药要听医生的:如果疼得厉害,医生可能会开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但连续吃别超过3天——不然可能伤胃,也别自己乱买,避免掩盖病情。
防蛀牙:三层防护,比“补”更管用
蛀牙的核心是“防”,得建“三层防护墙”:
- 基础层:每天用含氟牙膏刷2次牙(早、晚各1次,每次3分钟)——氟能让牙齿变硬,挡住细菌的“侵蚀”;
- 辅助层:用菌斑显示剂“查缺补漏”——把显示剂含在嘴里1分钟,吐掉后,牙齿上的红块就是没刷干净的细菌(比如门牙缝、后牙窝沟),下次刷牙得重点刷这些地方;
- 专业层:每3-6个月找医生做“深层清洁”——比如用牙线、牙缝刷清牙缝(自己刷不到的地方),或者涂氟(给牙齿穿一层“防蛀衣”)。
另外,饮食要注意:
- 酸的东西(可乐、果汁、醋)集中吃:比如早上喝一杯果汁,别喝一口停半小时再喝——反复酸蚀牙齿,更容易坏;
- 吃完酸的别马上刷牙:等30分钟再刷,不然酸会软牙釉质,刷牙容易磨坏牙齿。
别信这些错说法!纠正最常见的误区
很多人对蛀牙治疗有误解,得说清楚:
- “不疼就不用治”:80%的深龋患者在剧烈疼痛前,一点感觉都没有——等疼的时候,洞已经钻到神经了,得杀神经;
- “根管治疗伤身体”:现在用的生物材料和人体组织相容性超过98%,不会“有毒”,反而能保住牙齿,比拔牙好;
- “补牙容易掉”:现在用橡皮障(铺在嘴里的薄膜)把补牙区隔开,不让口水弄湿——这样填充材料粘得更牢,留存率能到95%;
- “窝沟封闭是‘智商税’”:六龄齿(六岁长的大牙)的窝沟有1毫米深,细菌进去就出不来,封闭后能防80%的蛀牙,是儿童防蛀最有效的办法。
最后想说:蛀牙的发展是“悄悄进行的”,但治疗得“赶早不赶晚”——早期补个小洞,比晚期杀神经、做牙冠省时间、省成本,还少遭罪。预防更重要:每天认真刷牙、用含氟牙膏、定期检查,就能把80%的蛀牙挡在门外。记住:口腔健康是“一辈子的事”,别等牙齿疼得睡不着才去看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