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遇到单侧(比如右侧)咽喉吞咽痛时,可能没联想到头颈部的一个“小骨头”——茎突。它是连接颅底与颈部的骨性结构,一旦出现异常(比如病理性变长),就可能引发持续疼痛。正常茎突约2.5厘米长,若变长,会对周围神经、血管产生机械性刺激。
茎突过长综合征的病理特征
茎突表面裹着多层肌肉和筋膜,正常时与周围组织“和平共处”。但长度超过3厘米后,尖端可能碰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或颈内动脉。吞咽时,茎突与舌骨的联动会加剧,产生的摩擦力是静止时的5倍,反复摩擦容易引发慢性炎症。
典型临床表现
- 疼痛定位:80%患者为单侧疼痛,位置在下巴角后方2-3指宽处,与扁桃体疼痛能明显区分;
- 疼痛性质:像针扎、火烧一样,部分患者会觉得咽喉里有“移动的异物感”;
- 诱发因素:头往疼的一侧转、张嘴伸舌头等动作,会加重或诱发疼痛,有的还会放射性牵连耳朵不适。
诊断评估流程
诊断通常分三步:第一步查血常规,先排除急性炎症;第二步用纤维喉镜看声带活动和梨状窝(咽喉部结构)的情况;第三步做三维CT重建,精准评估茎突形态。研究显示,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能将茎突异常检出率提升至92%,比传统影像检查更准确。
治疗管理策略
- 症状缓解:急性期可局部热敷配合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注意保护肠胃;
- 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的茎突周围封闭治疗需由专科医师操作;
- 手术治疗:茎突超过4厘米或出现神经血管压迫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 康复训练:术后分阶段做张口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帮助恢复吞咽功能;
- 随访监测:定期做颈部影像检查,观察是否有骨赘再生。
单侧咽痛持续超过2周需重视。最新指南指出,40岁以上患者出现单侧咽喉痛,应优先排除头颈肿瘤可能。日常可通过低头吞咽减少茎突刺激,避免吃过热或粗糙食物。
若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声嘶或吞咽越来越困难,需及时就诊。现代影像技术能精准定位茎突病变,早期干预可预防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建议大家关注身体异常信号,用科学方式维护咽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