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成年人失去牙齿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一开始没当回事,等牙齿松动了才后悔。其实它是牙菌斑里的细菌引发的慢性炎症,会悄悄破坏牙龈、牙槽骨这些牙齿的“地基”。想要守住牙齿,得先明白牙周炎的来头,再做好日常护理和专业治疗,还要学会早发现信号。
牙周炎是怎么来的
牙周炎的“罪魁祸首”是牙菌斑——牙齿表面黏糊糊的细菌团。如果没及时刷掉,牙菌斑会往牙龈下钻,产生有害毒素和酶,引发牙龈炎症。时间久了,牙龈和牙齿会分开形成“牙周袋”,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的“地基”被侵蚀)。具体表现就是牙龈出血、牙周袋流脓、牙齿松动,放任不管最后会掉牙。
而牙结石是变硬的牙菌斑,粘在牙齿上很难刷掉,会给细菌提供稳定的“窝”,让牙周炎进展更快。
牙膏能帮我们做什么
市面上的功效型牙膏主要是辅助日常口腔护理,别指望它治牙周炎:
- 含氟牙膏: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是预防蛀牙的核心;
- 抗菌牙膏:比如含氯己定、三氯生的,能抑制牙龈上方的牙菌斑生长,缓解轻度牙龈炎症;
- 脱敏牙膏:含硝酸钾、氟化锶的,能缓解牙本质敏感(比如吃冷热食物牙酸)。
但要记住:牙膏只能作用在牙齿表面和牙龈沟浅层,对牙龈下4mm以上的深牙周袋没用。它是“辅助品”,不是“治疗药”——严重牙周炎必须找牙医。
牙周炎要怎么治
牙周炎的治疗分三个阶段,从基础到手术,再到长期维护:
- 基础治疗(关键第一步):
- 洗牙(龈上洁治):清除牙齿表面可见的牙结石、牙菌斑和色素;
- 龈下刮治:用细工具深入牙龈下,清除牙周袋里的菌斑、毒素和牙结石;
- 根面平整:刮掉牙齿根部被感染的牙骨质,让牙根变光滑,帮助牙龈重新贴合牙齿。
-
中重度需要手术:
- 牙周翻瓣术:翻开牙龈,彻底清理深层病变组织,修整牙龈形态;
- 骨增量技术:用骨粉、骨膜引导牙槽骨再生,恢复牙齿的“地基”。
-
长期维护(防止复发):
每3-6个月定期复查,医生会检查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情况和附着水平,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怎么护理牙周
日常清洁是牙周健康的“基石”,做好这几点:
- 用对方法刷牙:
选软毛牙刷,用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和牙齿交界处(龈沟),小幅度水平震颤(每次2-3下),再顺着牙面往上(下牙往下)刷,每个牙面刷10秒,全程3分钟。 - 清理邻面(牙缝):
- 每天用牙线:取20-30cm牙线,绕在食指上,轻轻滑进牙缝,贴着牙面上下刮,清除菌斑和食物残渣;
- 牙缝大或戴牙套:用牙缝刷,选合适大小的刷头,伸进牙缝旋转清洁,比牙线更方便。
-
冲牙器辅助:
用脉冲水流冲掉牙龈沟、牙缝、牙套周围的残留物,尤其适合牙龈敏感、戴正畸牙套或有种植牙的人,压力别太大(中档就行)。 -
辅助产品选对用对:
- 氯己定含漱液:只能短期用(比如牙龈急性红肿出血),连续用不超过2周,否则会染色;
- 氟化物凝胶:容易蛀牙或敏感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增强牙釉质抗龋能力。
-
生活习惯要调整:
- 戒烟限酒:吸烟会降低免疫力、加重牙槽骨吸收;酒精会刺激牙龈;
- 补充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果(橙子、猕猴桃、西兰花),帮助牙龈修复;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牙周炎,要把血糖控制好。
这些信号要赶紧看牙医
牙周炎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有这些情况说明炎症在进展,别拖:
- 刷牙/吃硬东西时牙龈老出血(不是偶尔一次);
- 牙龈变色:从粉红变暗红、紫红,甚至肿胀发亮;
- 牙齿“变长”:牙龈萎缩,牙根露出,吃冷热食物酸;
- 持续口臭:有“腐臭味”,甚至流脓液;
- 牙齿松动:咬东西没力气,或感觉牙齿在动、移位;
- 牙缝变大:原来不塞牙的地方,现在老塞牙。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牙周组织破坏是不可逆的——牙槽骨吸收了长不回来,牙龈萎缩了没法恢复。所以:
- 成年人每年做1-2次专业口腔检查,医生会用探针查牙周袋深度(正常≤3mm),早发现早期病变;
- 定期洗牙:即使没症状,每年洗1次牙,清除牙结石,预防牙周炎。
牙周炎是“沉默的牙齿杀手”,但它的进展可防可控。只要做好日常清洁、定期看牙医、及时治疗,就能守住牙齿的“地基”。记住:牙齿稳固的关键,从来不是“补多少牙”,而是“护好牙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