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咬东西疼,但表面没看到蛀牙,这时候得小心是不是根尖周炎找上门了。这种炎症藏在牙根尖周围的组织里,会让人特别难受,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为啥会得根尖周炎?
- 牙髓感染没控制好
牙釉质有小裂缝、牙本质暴露后,细菌会顺着根尖孔钻进牙根尖周围的组织里。有80%-90%的根尖周炎都是因为牙髓感染没及时治才发展来的。 - 咬合创伤惹的祸
比如咬硬东西、晚上磨牙,或者正畸治疗时用力不当,这些异常的咬合力会损伤牙周膜。大概30%的根尖周炎患者都有过咬合创伤的情况,得特别注意调整咬合关系。 - 治疗操作不当
做根管治疗时,如果药物填得太多或者超声预备过度,可能会刺激到周围组织。现在治疗越来越规范,这种情况已经少多了,只占不到5%。
为啥咬东西会越疼?
炎症会让根尖区聚集很多炎性物质,形成压力差——咬东西时压力变化会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所以一咬就疼。反复用这颗牙咬东西,会让局部肿得更厉害,疼得越来越严重,其实这是身体在提醒你“别再用它了”的保护反应。
怎么判断是不是根尖周炎?
- 医生的常规检查
- 敲一敲牙齿:如果一敲就有尖锐的痛感,大概率是信号;
- 咬东西测试:有时候特定姿势(比如单侧用力)咬东西会突然引发疼痛;
- 测牙髓活力:如果牙髓已经坏死,对冷热刺激(比如喝冰水、吃热粥)就没反应了。
-
拍片子看内部情况
数字化X线片能看到根尖区有没有阴影(提示炎症或骨质破坏),锥形束CT能更清楚地看出骨头被破坏的范围。拍的时候建议用低剂量成像技术,减少辐射影响。
得了根尖周炎该怎么治?
- 根管治疗是核心
通过器械清理+药物冲洗,把牙根里的感染源彻底去掉;如果用显微镜辅助,清理得更干净,成功率能达到85%-95%。 - 药物辅助控炎症
局部用“慢慢释放”的抗菌药能控制根尖周的炎症,还有新型生物材料能帮助组织修复,但一定要听医生指导规范使用。 - 调整咬合减轻负担
磨一磨对面的牙齿,降低患牙的受力;必要时做个咬合垫保护牙齿,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咬合状态。
平时怎么预防根尖周炎?
- 吃热食和冷饮的温度差别超过50℃,中间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
- 别用牙齿开瓶盖、咬坚果壳这类硬东西,尽量别只用一边牙齿吃饭;
- 晚上磨牙的人,建议去检查颌关节,必要时戴防护装置;
- 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重点看牙龈状态和咬合关系有没有问题。
牙齿疼是身体发出的“病理信号”,如果咬东西疼持续不好,一定要及时找牙医。规范治疗能把炎症控制住,避免发展成难治的根尖病变。说到底,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才是预防根尖周炎最有效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