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空气里的水分像被抽走了似的,喉咙干痒、鼻子发燥、肠胃发闷的情况特别常见,这时很多人会想起秋梨——咬一口脆甜多汁,润到喉咙眼的感觉,简直是秋天的“及时雨”。其实秋梨不光好吃,藏着不少对身体有用的健康秘密,今天就跟大家把这些“秘密”说清楚。
秋梨里的营养,到底好在哪儿?
秋梨的“润”,首先来自它的高水分——85%以上都是水,所以吃起来像喝了口“天然矿泉水”。除此之外,每100克秋梨果肉里,还有6克碳水化合物(提供清甜的味道)、1克膳食纤维(帮肠胃动起来)、4毫克维生素C(能抗氧化),以及一些酚类物质(保护身体细胞)。
要特别说的是秋梨皮:里面有一种叫熊果酸的成分,含量是果肉的3倍,这种成分能帮着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所以别再把梨皮随便削掉啦,洗干净留着吃,营养更全。
吃秋梨为什么能缓解喉咙不舒服?
秋梨最被人熟知的好处,就是缓解呼吸道的干痒。其实是因为果肉里有黏液一样的成分,当它碰到喉咙、气管的黏膜时,会形成一层“隐形保护膜”,就像给呼吸道穿了件“防护衣”,减少灰尘、干燥空气对黏膜的刺激。
有研究发现,秋梨提取物能让干咳的人“忍更久才咳嗽”,如果和川贝母一起煮水喝,效果还会更好。不过要提醒:这种缓解作用主要针对干咳、痰少的情况,如果是感冒发烧引起的感染性咳嗽,还是要配合医生治疗,不能只靠吃梨。
秋梨对肠胃,有双重“调理功”
秋梨的膳食纤维是“双管齐下”的:一种是不溶性纤维,能推着肠道蠕动,帮便秘的人顺畅排便;另一种是可溶性纤维,像给肠道里的“好细菌”喂“饭”,让它们长得更壮,把肠道环境调理得更好。
有研究显示,每天吃200克秋梨(大概1个中等大小的),能让便秘的人每周多排1-2次便,特别适合秋天肠胃“发懒”的人。另外,秋梨里的有机酸能温和刺激胆汁分泌,帮着消化油腻食物,但脾胃虚寒的人(比如吃凉梨就拉肚子),可以加片生姜一起煮着吃,中和梨的寒性,吃起来更舒服。
还有一点要注意:秋梨的升糖指数很低(只有38),糖尿病患者也能吃,搭配点坚果(比如核桃、杏仁)一起,血糖不会忽高忽低。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能吃秋梨吗?
答案是:能,但要选对方式。
秋梨是“高钾低钠”的水果——每100克里有116毫克钾,只有12毫克钠。钾能帮身体排掉多余的钠,对高血压患者特别友好,吃点秋梨相当于帮血管“减减压”。
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吃点秋梨,能让血糖波动小一些,但一定要吃完整的果肉,别榨汁!因为榨汁会把膳食纤维破坏掉,糖分会快速吸收,反而容易让血糖飙升。另外,有反流性食管炎的人(经常反酸、烧心),建议把梨皮削掉吃,避免果皮刺激食管。
秋梨要这么吃,才更健康?
吃秋梨不用搞复杂,但要记住“三适原则”:
- 适时:最好在餐后1小时吃——刚吃完饭就吃,容易胀肚子;空腹吃又可能刺激胃。
- 适量:每天别超过300克(大概2-3个小梨,或1个大梨),吃太多可能会拉肚子。
- 适温:冰过的梨别吃太多,一次最多100克(小半个),不然容易伤脾胃。
还有几类人要注意:
- 糖尿病患者:吃整个梨,别喝梨汁;
- 蔷薇科水果(苹果、桃子、樱桃)过敏的人:可能对秋梨也过敏,先小尝一口试试;
- 脾胃特别凉的人:把梨煮成汤(加生姜、冰糖),比生吃更温和。
老祖宗说的“秋梨养人”,到底对不对?
《本草纲目》里说秋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现在看其实很有道理——生梨的水分多,能清秋天的燥热;煮成梨汤后,寒性减弱,能补身体的阴液(比如喉咙干、手脚心发热)。
还有个小技巧:煮冰糖秋梨水时,保留薄皮(一定要用盐搓洗干净,去掉农药残留),因为梨皮里的熊果酸能帮着减轻炎症,煮出来的汤更润。不过要提醒:外面卖的秋梨膏很多加了大量糖,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要少买,不如自己在家煮梨汤更放心。
秋天的秋梨,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润燥礼物”。它不用花大钱,不用搞复杂,只要选对方式吃,就能帮我们应付秋天的干燥、喉咙的痒、肠胃的闷。说到底,最健康的吃梨方式,就是“新鲜、适量、适合自己”——咬一口脆甜的秋梨,喝一碗温温的梨汤,秋天的舒服,其实就藏在这些小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