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是牙齿的“保护伞”,但很多人都有过牙龈隐隐作痛、红肿出血的经历,这其实是口腔健康在“报警”——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牙周炎。这个“隐形杀手”不仅会让牙龈难受,还会悄悄破坏牙齿的“地基”。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都有牙周炎,它是牙菌斑长期堆积引发的慢性炎症,拖久了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三重致病机制解析
牙周炎不是突然找上门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 局部因素:牙齿表面的牙菌斑越积越多,还会形成牙结石——像“细菌的小房子”一样藏污纳垢;再加上食物残渣没清理干净、不合适的假牙刺激,牙龈就容易反复发炎。
- 全身因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不好,牙周组织抵抗力变弱,炎症更难控制;孕妇、青春期孩子激素水平波动大,牙龈也会更敏感、更容易红肿。
- 免疫反应:我们的免疫系统如果对细菌“反应过度”,反而会误伤到自己的牙周组织,加速牙龈和牙槽骨的破坏。
家庭护理五维防护体系
做好家庭护理是预防牙周炎的关键,得“多管齐下”:
- 正确刷牙:用巴氏刷牙法(刷毛斜45度刷牙龈沟),配合电动牙刷,每天刷2次,每次2分钟;牙缝要用含蜡牙线或牙缝刷,尤其是后牙之间的缝隙,得把藏在里面的残渣清干净。
- 选对清洁产品:急性炎症时可以短期用氯己定含漱液(不超过7天);日常一定要用含氟牙膏(含氟量1450ppm左右最好),能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牙菌斑附着。
- 调整饮食: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芹菜、苹果),能促进唾液分泌——唾液是天然的“口腔清洁剂”;少吃蛋糕、饼干这类精制碳水,别老吃甜的;每天至少吃200克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C帮牙龈修复。
- 改掉坏习惯:别总用一边牙吃饭(会导致另一侧牙龈清洁不到位),定期检查牙齿咬合,要是咬东西觉得“硌得慌”,得及时调整。
- 自我监测:平时可以用牙周探针试试牙龈会不会出血,注意牙龈颜色是不是从淡粉变红紫、有没有肿起来——这些都是炎症的信号。
专业治疗三阶段方案
如果已经得了牙周炎,得按“阶梯式”治疗:
- 基础治疗:先做超声洁牙(清掉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再用手工刮治清理牙龈下面的结石和牙根表面;之后每6-12个月得定期维护,防止牙结石再长。
- 手术治疗: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5毫米(说明炎症到了深层),可能需要做翻瓣术或引导性组织再生术;2022年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牙周袋能平均缩小3-5毫米。
- 长期维护:医生会定个性化复诊时间(一般3-6个月一次),严重的可能需要做骨增量或膜龈手术,恢复牙周组织形态。
危险信号识别标准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别拖:
- 牙龈自己出血超过3天(不是刷牙戳的);
- 牙齿松动得厉害,水平方向能移动1毫米以上;
- 牙龈有脓包、流脓,还伴随肿胀;
- 一边牙龈突然肿起来,疼得越来越厉害;
- 持续性口臭,刷了牙、用了漱口水也没用。
预防医学三维防护体系
预防牙周炎得“防患于未然”,从三个方面入手:
- 机械防护:牙龈萎缩的人用单束牙刷刷敏感区域;正畸患者用专用牙刷、间隙刷,清理矫治器周围。
- 化学防护:定期做含氟涂料或窝沟封闭,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盾”,增强抗龋能力。
- 调节菌群:可以用点口腔益生菌,连续用3个月能改善菌群平衡,减少有害菌数量。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不同的人得注意不同的“风险点”:
- 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定期查牙周——高血糖会让炎症更难好;
- 孕妇:孕前和孕中期做牙周检查,避免孕期牙龈炎加重;
- 正畸患者:每天仔细清洁矫治器周围,用正畸专用牙刷和间隙刷;
- 长期吃抗凝药的人:做牙周手术前跟内科医生商量,评估出血风险。
牙周炎不是“小毛病”,它跟生活习惯、全身健康(比如糖尿病、孕期激素)紧密相关。从正确刷牙、调整饮食到定期洗牙,每一步都能帮我们守住牙周健康。早发现(比如牙龈出血、隐痛)、早干预(比如洗牙、刮治),就能避免牙齿松动、脱落的遗憾。保护牙龈,就是保护我们的“吃饭家伙”——别等问题严重了才重视,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