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时如果觉得喉咙到胸口之间有异物感,这种不舒服可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食管是连接咽喉和胃部的消化通道,一旦发炎,不仅影响吃饭,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食管炎的三大类型解析
1. 反流性食管炎
胃酸反流到食管里引发的化学性炎症,主要和食管下括约肌(相当于食管与胃之间的“门”)功能不好有关。现在得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和吃太多高脂肪食物、长期坐着不动关系很大。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有灼烧感(也就是常说的“烧心”)、反酸水,而且晚上症状更明显。
2. 感染性食管炎
免疫力低的人容易被病毒、真菌或细菌感染。主要表现是吞咽时疼、发烧(体温超过38℃)、体重下降。要注意长期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会诱发这种感染。
3.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这是一种和过敏有关的食管炎,最近几年发病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主要是食管壁里的嗜酸性粒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增多,导致食管组织变厚、管腔变窄。典型表现是季节性发作,有食物过敏史,小孩得病可能会拒绝吃饭,影响发育。
科学应对五大策略
饮食调整
• 每餐吃七分饱,别暴饮暴食;
• 睡前3小时别吃东西,减少晚上胃酸反流的可能;
• 少喝咖啡因饮料、酒和碳酸饮料;
• 推荐吃地中海饮食(高纤维、低脂肪、富含抗氧化物质)。
体位管理
• 吃完饭后至少站或坐2小时,别立刻躺;
• 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帮助食物往下走;
• 别穿紧身衣,避免肚子压力太大。
压力调节
有研究发现,压力越大,食管炎越容易复发。建议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每周做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症状监测
可以写症状日记,记下来发作的时间、持续多久、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慢慢变得吞东西越来越困难、体重下降或者吐血,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精准检查
• 初筛可以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 诊断的“金标准”是胃镜检查加活检(取一点组织化验);
• 特殊情况要做24小时食管pH监测(测食管里的酸程度);
• 如果怀疑过敏,要查嗜酸性粒细胞。
最新治疗与预防
目前主要用抑酸、保护黏膜、促进胃动力的联合治疗方法。新型生物制剂已经用到临床,但要严格符合条件才能用。所有药物调整都得听医生的,别自己停药,不然容易复发。
预防复发需坚持:
- 把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之间(正常范围);
- 彻底戒烟,少喝酒;
- 慢性食管炎患者每6-12个月做一次胃镜复查;
- 查到过敏原后,严格避开;
- 长期吃药的人要定期检查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食管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注意症状、调整生活方式、配合医生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平时坚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检查,才能更好地保护食管健康,减少炎症复发的可能。